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武俠修真>鈿合金釵:長恨劍> 第五章 馬嵬坡鈿釵染血,金鑾宮長劍問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章 馬嵬坡鈿釵染血,金鑾宮長劍問天 (1 / 2)

廣德元年,吐蕃攻陷長安,遠征漠北的中原武林宗師隊伍得以回師。

廣德二年,暗中進行的楊氏屠門一事被終止。

……

再度入夜時,二人仍未走出這片山林,白日灼灼時分讓人格外愜意的清涼山嵐,在這星斗列陳時就顯得有些適得其反,好在一個是在這環境之中生活了數十年的當地人,一個是筋骨強硬內力純正的江湖俠客,楊暾又考慮到若是點篝火會暴露位置的原因,二人只是草草找了連山洞都稱不上的坑洞,鋪了些樹葉雜草便休息了下來。

眼眸沉浸在相同黑暗而深遠的夜幕中,本應與這滿天墨色相融於方圓一硯,卻因為砂礫一般繁密的爍爍星辰所散發的共匯於洪流的千萬道孱弱微光,仍模糊地勾勒著二人的輪廓。

“……在朝堂與江湖上大多門派的說法中,那支中原宗師隊伍最後的結局是很悽慘地被人們漸漸遺忘,而我祖父則是因為牽扯楊氏一族的大案而鬱郁退隱,似乎是一個很符合話本中英雄遲暮的悲慘結局……”

撓了撓瘙癢的後背,楊暾聲音低沉道:

“然而若是細想,便能發覺其中有幾處並不太通順:第一,為什麼會被人遺忘?若是因為沒有實證所以不被官府承認,那為什麼他們所屬的各門派也都對此事緘口不言?如果說是因為懾於官家威嚴,這是放屁,李唐江山幾乎傾覆,雖然中原武林也為此大亂付出慘痛代價,但二者相較根本就是滄海一粟,更何況哪怕在盛唐時期,江湖與朝堂也都是相互看不上眼,如今又怎會對為一個勢衰至此的皇室俯首聽命?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連那些宗派他們自身都沒有相關此事的詳細資訊,那麼,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楊暾看似突兀的開口,卻早在王凡意料之中,或者說自從他問了那個問題後,就一直在等待答案。楊暾咳了兩聲,繼續說道:

“王小先生,其實你若是在籌算之術上更敏感一些,那在我給你第一遍講述那段歷史時,你就該發現一個巧合:我告訴你前往西域的中原武師有一百二十四人,而活著回來的一共五十六人,那麼你在英雄鄉中生活這麼長時間,有沒有算過,村裡除了你們王家,一共有多少戶人家呢?”

王凡瞬間攥緊了胸口的書。

“……這!楊兄的意思是?!”

“不錯,當年那些遠征歸來的武林宗師們,並沒有回到自己的宗門生活,而是仍聚在一起,在這片山林之中開闢了一處村落,不然你以為‘英雄鄉’這個名字,竟然能是朝廷裡那些尸位素餐的貪官汙吏們想得出來、用的出來的?那麼問題又來了,這些人為何不回宗門?無論是從輩分、實力還是殲滅西域胡人武林的功績上說,只要回去,必然會成為門內地位聲望最為崇高超然之人,恐怕連那些門派的掌門都有所不及,可他們卻選擇了避入山林,自開田畝的生活,一點行蹤都不透露給外界,為什麼?”

楊暾呸了一口,將叼在嘴邊的茅草吐掉,猶豫了一下,決定還是將口中殘留的一點草根留下,畢竟走了一天還沒有過什麼正經的吃食,單是林中的酸澀漿果自然滿足不了平日酒肉相伴的江湖人,哪怕是最後添點嚼頭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好東西。品嚐著被嚼爛的草根中流出的清苦汁水,楊暾咂著嘴繼續道:

“人人都以為,我祖父自那以後便心灰意冷隱居山林,但泥人尚有三分火氣,何況是一個統鎮三朝武林遠征塞外的盟主?王小先生,在我告知你真相之前我希望你明白,任何一個瞭解到此事的人,都會成為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我們這些江湖人還好說,大不了就往深山老林裡一藏,又沒什麼牽掛。可你不一樣,你真的準備好接受一個很可能要飄零落魄,浮萍無依的後半生了嗎?若是沒有也沒關係,我將你送到華嚴寺後,之後便是我們江湖人之間的事,再不會牽扯到你,你大可以繼續去另一個村落生活下去。”

然而此時,楊暾嚴肅的話語卻是引來王凡輕笑:

“呵呵,楊兄,且不說我不願做一個糊塗鬼,當我走到長安,踏進華嚴寺之後,難道把書交出去就真能置身事外了嗎?江湖之上再起波瀾,甚至還與朝堂息息相關,到時候他們細查之下,我又怎可能獨善其身?以朝廷的做派,自然不擔心錯殺一千的後果,何況只是多殺一個無足輕重的鄉村私塾教師而已。換言之,當我走上這條路時,早就已經沒有退路可言了,楊兄你又何須以話語試探呢?”

此刻星夜沉沉,鳥啼蟲鳴聲俱息,楊暾沉默半晌後,輕嘆一聲,緩緩開口:

“……看來之前把你當做一個簡單的教師是我最大的失誤了。好吧,既然如此,我來告訴你所有的真相:實際上,這些年在江湖中也有不少相關的傳言,但沒有一個人,比更我瞭解這件事……”

……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天寶十五年六月,由楊玄珪統領的中原武師隊伍已然整合完畢,同時胡人埋在中原的暗樁釘子也在這幾個月內被一掃而空。在出發前夕,楊玄珪潛入宮中,會面了自己那位傾國傾城的侄女。雖然二人之間並不太多聯絡,楊玄珪又是極少數幾位沒有憑藉貴妃之勢雞犬升天的楊氏族人之一,但終歸血濃於水,對於自己這個在世上為數不多的親人,楊玄珪將自己當年的武林盟主信物留了下來,希望可以憑此物護住她的性命。

然而七月十五日,不知如何瞭解到此事的太子李亨迅速找到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隨身宦官李輔國,鑑於天下百姓對楊氏一門窮奢極欲,禍亂朝綱一事積怨甚久,又有機會奪得可號令中原江湖各門派的盟主信物,三人隨即合議發動兵變,一舉起兵誅殺楊國忠,逼得玄宗賜死楊玉環,又釀出了此後曠日時久的楊氏滅門一案。然而在下葬貴妃之時,三人尋遍其所帶行李,又將屍身上下查詢一遍,卻始終未能找到半片類似信物令牌之類的物件,只好悻悻放棄。

安史之亂結束,楊玄珪回到長安之後方知楊氏門楣覆滅一事,當時正值吐蕃犯京皇室再度出逃之時,趁此大亂楊玄珪潛回宮中,在長生殿內找到了被所有人都忽視的盟主信物——《長恨歌》中代表玄宗貴妃之間不渝之愛的那份鈿合金釵。然而當時,不僅玄宗已然去世,就連馬嵬兵變的策劃者,肅宗李亨、將軍陳玄禮與宦官李輔國也都一一賓天,滿門盡喪的楊玄珪一腔悲怨疑惑竟是連一個可以發問的人都沒有。

最終楊玄珪做了一個決定,他趁著這段時期藏身於宮中,直到吐蕃退兵,代宗回朝後,楊玄珪在深夜之中潛入大內宮闈,偷入皇帝寢宮之中,以命相逼,強行與代宗皇帝達成了一個協議:楊玄珪可以接受朝廷不承認甚至搶奪他們遠征塞外武林的功績,也會讓回返中原的五十六位宗師遠離各自門派以免加深官府與江湖彼此的隔閡,而他自己也會在未來十數年間隱於山林高懸盟主之位,使得朝廷有更多機會去滲透加強對中原武林各派的控制。而楊玄珪要換的,就是李氏皇族必須在私下對於因為戰爭而受到損害的門派進行補償,同時保證那倖存下來的五十六位宗師的安全不受侵害,並即刻終止對於楊氏一族的追剿滅門行動且對參與此事的相關官員做出相應的懲治。

第二日,從寢宮中送出了一股金釵與一半鈿盒,遵旨意賞給了宮裡一個地位最低的小太監,從此便再無此物音訊。

……

“那,那既然如此,為什麼現在又……”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