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採訪過後,大家就各回各家了。
雖然開局的反饋還不錯,但是現在慶功的話確實有些為時過早。
現在試卷交上去了,真正判卷的是觀眾和票房。
首映禮過後也才八點多,在電影院的大廳裡,可以看得到影訊欄裡《那些年》密密麻麻的排片。
就比如郝運他們所在的新世紀影院,有80%的場次全都是《那些年》。
同期的電影幾乎沒有一個能打的。
《會說話的風箏》《青紅》《姐姐詞典》《終極挑戰》等等都已經上映超過兩週以上,全都用上座率證明了它們不堪一擊。
而近期上映的《拯救艾瑪》《求求你表揚我》《金蝴蝶結》《原諒我又一次撤了》,也一樣缺少大肆排片的理由。
如果一場電影只有三五個觀眾,那電影院寧願關閉這個場次。
電費不是錢啊。
《那些年》的首映是六點準時開始的,差不多兩個小時後結束,也就是不到八點的時間。
但是《那些年》的其他場次不是從八點開始。
而是在6:10,6:15……等等時間段就已經開始上映了。
很多電影喜歡凌晨首映,主要就是為了方便媒體和影評人連夜寫稿吹捧。
第二天正好哄騙大家走進電影院。
《那些年》卻不需要這樣的操作,郝運他們舉辦首映禮,主要是覺得沒有個首映禮的話顯得不太合群。
而且,宣發還有預算。
所以首映禮的時間就定在了五點多,正好六點看電影,八點看完還能回家吃個飯。
就在首場開始的十分鐘之後,各大院線就已經紛紛上映了這部電影。
不需要媒體去吹捧。
光是郝運、安小曦、陳關西、周杰輪,還有出鏡的葛遊、姜聞,就已經讓大家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
所以,郝運他們首映結束還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已經有其他場次完成了放映。
採訪完了之後出來。
郝運和安小曦還有一個任務。
那就是隨機出現在一個電影剛剛結束的放映廳,去給觀眾一個驚喜。
但是郝運總覺得這是一個驚嚇。
你能想象你剛才看了一部電影,然後電影裡面的男女主角突然出現在了你面前的感覺嗎?
不過這是宣發那邊做的宣傳策略,郝運能配合的話也沒必要反對。
八點四十五結束的一個場次,《匆匆那年》的音樂開始響起,安然和吳恙無在大雨中的公交站廳kiss,屬於電影結束前切換到了平行空間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