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解縉將《太祖實錄》修改完成,獻給朱棣稽核,朱棣略略翻看了一下,便命人將姚廣孝喚來,一指御案上的厚厚一大摞書冊道:“少師,解縉已將《太祖實錄》修撰完成,煩請少師審定。”
姚廣孝微微一笑道:“微臣何德何能敢審定我大明第一才子所修之書?”
朱棣道:“不然,解縉雖稱大才,仍有書生意氣。少師世事洞明,見識超凡,這《太祖實錄》是要傳之子孫後代的,千萬馬虎不得,由你替朕把關,朕放心。”
姚廣孝急忙起身施禮道:“多謝陛下信任,微臣必不負所托。”說罷,他便從御案上取了一本《太祖實錄》校閱起來。
朱棣便在一旁批閱奏摺,姚廣孝若有什麼意見便直接與他交流。如此一連三天,姚廣孝對著一卷《太祖實錄》反覆翻看,欲言又止。
朱棣見此情形,便問道:“少師,你有什麼難言之事,儘管道來。你我君臣是患難之交,不比他人。”
姚廣孝嘆了口氣道:“解大才子本意是好的,但如此一來,卻顯得欲蓋彌彰。”
朱棣奇道:“少師為何如此說?”
姚廣孝走上前去,指著書中的一段文字道:“陛下,請看,這段文字記載陛下和周王為太祖與孝慈高皇后嫡子,餘者皆為庶出。”
朱棣疑惑的看著姚廣孝道:“這有什麼不妥嗎?”其實這段文字正是他自己授意解縉修改的,以表明他起兵靖難的正當性。
馬皇后無子,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皆為李淑妃所生,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皆為碽妃所生。但因李淑妃和碽妃早逝,這五個兄弟都是由馬皇后撫養長大,視如己出,稱其為嫡子也不為過。但解縉偏偏為了襯托朱棣的光輝形象,在實錄中只寫了朱棣和他親兄弟周王為嫡子,其他人皆為庶出,這就是好大一個破綻。
姚廣孝當然知道朱棣的心意,也熟悉內情,他正色道:“太祖高皇帝最重嫡庶之分,若懿文太子不是嫡出,豈能立為太子,精心栽培二十餘年?若是庶出,更置孝慈高皇后於何地?實錄中如此一寫,整本書將無可信之言,必為後世所笑。”
朱棣一聽,如夢驚醒,急忙問道:“那依少師之言,當如何補救?”
姚廣孝道:“無他,當修改此處記錄,將太子朱標等陛下兄弟五人盡數改成嫡出。”
朱棣聽後,連連點頭道:“幸虧少師提醒,不然此書必成千古笑柄。”
他接著又在殿中來回踱步,思索半日,對姚廣孝道:“朕意已決,煩請少師重新找人編纂《太祖實錄》與《文獻大成》,就在文淵閣辦公,最終做到毫無瑕疵,光耀千古。”
姚廣孝躬身施禮道:“微臣遵命。”
此後朱棣因懷疑解縉將立太子一事洩露與外廷,再加上修《太祖實錄》不妥,對他漸漸疏遠。
這一日,禮部尚書鄭賜突然遞上奏章,言說那安南國王陳日焜(即陳順宗)薨逝,陳氏絕嗣,由其表弟黎漢蒼接位,故此特遣禮部尚書杜省前來,請求我大明冊封其為安南國王,並進貢了許多奇珍異寶。
朱棣覺得此事不一般,透著些許蹊蹺,便召集七位閣臣前來商議此事。
本來解縉是內閣首輔,遇事當由他先來發表意見,但這段時間以來,永樂帝對他冷淡之極,常將解縉的意見駁回,故此解縉站在殿中一言不發,靜觀形勢。
黃淮看了奏章後,對朱棣道:“陛下,以臣愚見,當準其奏。”
朱棣哦了一聲道:“這是為何,卿當詳細說來。”
黃淮道:“太祖高皇帝之時,便將安南列為不徵之國,不管其國主為陳氏也好,黎氏也罷,只要對我大明俯首稱藩,我皆可對其冊封,以懷遠人,揚我國威。”
朱棣點點頭道:“黃卿說的有理,其他愛卿作何之想,不妨說來聽聽。”
楊奇上前一步奏道:“微臣不能苟同。”
朱棣見是楊奇,滿意的點點頭,鼓勵他說下去。
想當初朱棣攻下京師,志得意滿的要去奉天殿即皇帝位,楊奇在半路之上攔住他,問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朱棣這才醒悟過來,先去謁陵,然後即位,不然程式不對,日後必被天下人恥笑。自此以後,朱棣對楊奇另眼相看,召他入閣,認為他見識不凡。
楊奇道:“陳氏立國已有一百七十餘年,子孫繁衍必多,豈有絕嗣之理。必是那黎氏篡奪大位,國中不服,故此想讓我大明來冊封,以證其為正統,陛下萬萬不可中其詭計。”
黃淮不滿道:“楊兄危言聳聽了。想當初那朝鮮國王李成桂不也篡奪了高麗國的王位,我太祖高皇帝不也給其冊封,並賜名朝鮮。如今安南國之事與朝鮮一般無二,為何不能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