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屠龍後記> 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章 至今猶憶李將軍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章 至今猶憶李將軍3 (2 / 2)

張士行連連擺手道:“我一革職之人,戴罪之身,如此稱呼,何以克當?”

那軍士邊喝酒邊說道:“張同知,你有所不知,皇上已任命曹國公為帥,調集五十萬大軍,準備二次北伐。張同知,聖旨上不是說了嗎,對你另有任用。大戰之前,正是用人之際,你此番前去京師,說不準皇上會升你作指揮使也未可知呢。到時候可別忘了兄弟們啊。”

眾位鄰居聞言,紛紛上前給張士行道喜。吳氏更是眉花眼笑,這個女婿真給自己長臉,便從屋中拿出幾張百文寶鈔塞到傳旨軍士手中作為喜錢,眾人略微推辭了一下,便就收下了。

眾軍士喝了幾杯酒,便催促張士行上路,說這是皇上要求,務必要即刻帶他回京,一刻也不能耽擱,為此他們還特意從寧波府調了馬匹過來。

他們既如此說,張士行便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與家人鄰居揮手告別,臨行之時,看見那宋三娘躲在門後偷偷抹眼淚,心中不禁一動,原來成家的感覺便是自己內心終於有所牽掛了,不似以前漂泊無根。

他走到張松溪面前長揖到地,深情道:“師祖保重。師祖所言,徒孫一定銘記於心,踐言力行,請師祖放心。”

張松溪道:“好的,你放心去吧。你岳母一家由我照顧。”

張士行再次躬身行禮道:“師祖費心了。”隨即與眾軍士出門,翻身上馬,向京師而來。

一路無話,這一日來到京師,入得宮來,張士行上殿面君,叩頭已畢,建文帝命他站起身來,將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喟然長嘆道:“燕賊叛亂,朕不知折損了多少忠直之士。幸得你還活著。”

張士行想到宋忠、張昺等人因此殞命,也不由得眼圈泛紅,拱手謝罪道:“臣下無能,不能識破燕賊奸計,以至於叛亂迭起,大臣殞命,請陛下責罰。”

建文帝連連擺手道:“這也不能怪你,是朕之過也。朕以為將燕賊的幾個兒子放歸,能讓他感恩戴德,誰知他竟然喪盡天良,不思報效,反而起兵叛亂。真真可恨之極。”

張士行試探著問道:“燕賊固然可恨,畢竟也是太祖高皇帝子孫,能否派人講和,令他安分守己,永為朝廷藩輔。”

建文帝搖搖頭道:“目下絕無可能。不把他打疼了,打服了,他還要叫嚷著進京清君側呢,怎麼會與朝廷講和。不過你說得也對,他畢竟是太祖高皇帝子孫,朕的四叔,朕怎麼能骨肉相殘呢,故此朕傳旨下去,勿得傷其性命,定要活捉來京,押到孝陵,給太祖高皇帝守陵贖罪。”

說到孝陵,建文帝頓了一下,對張士行有些抱歉的一笑道:“此次朕命曹國公李景隆率大軍五十萬二次北伐,他推薦了你為將,朕本應將你錦衣衛同知職位恢復。但朝中大臣皆對錦衣衛恨之入骨,朕不得已將其裁撤,只好委任你為孝陵衛指揮使了。”

孝陵衛為守護皇陵的衛所,向來清閒無事,一般指揮使是給年老德高之人在此養老之用的,如張士行這般年輕便任此職,定會為朝臣不齒。張士行聞言,急忙叩頭推辭道:“微臣年少德薄,不敢擔此大任,請陛下另選賢能。”

建文帝笑道:“你不要以為得了個好差事,怕人說三道四。此番北伐,孝陵衛也要同去,原指揮使年老不堪其任,這頂烏紗帽才落到你頭上的。”

張士行聞言一驚道:“怎麼連孝陵衛的軍士也要北上?”

建文帝嘆了口氣道:“前次北伐,耿炳文損失了十萬大軍,此次李景隆出征又要五十萬大兵,朕哪裡來的許多人。朕與齊泰商量數日,連孝陵衛也抽調一空,才勉強湊齊了這五十萬人馬。但願此次北伐能夠一舉蕩平燕賊。你的委任狀已下發到中軍都督府,你儘快前去上任吧,不日與曹國公匯合,領軍北伐。”

張士行叩頭謝恩道:“遵旨。”

張士行到中軍都督府領了委任狀與大印,飛馬來至朝陽門外鍾靈街上,孝陵衛官兵大部駐紮於此。此處位於鐘山南麓,下馬坊西側。張士行到了經歷司辦了交接,便集合全軍,檢點軍兵。

這孝陵衛共有五千六百名官兵,一衛中有五個所,每所一千一百二十人。這些官兵都是從中都鳳陽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還有五百精騎,據說能雙手開弓,馬上格鬥,登山渡河,無所不能。

張士行便命人搬來箭垛,命這些人上前演示。孰料這些人承平日久,騎射功夫大不如前,十箭之中能有兩三箭上靶者都寥寥無幾。

忽然一騎上場,風馳電掣間連射十箭,箭箭上靶,而且竟然有三箭命中紅心,張士行霍得起身,向那人望去。

那人圈回馬來,看見張士行,大喜道:“張同知,你如何便在此處?”

喜歡屠龍後記請大家收藏:(屠龍後記搜書網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