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間,春去秋來,花開花謝。
美好的日子總是匆匆流去,邵安在劉汝卿的監督下,每天按時吃藥,按時休息,身體也康復的很好,當年那一箭帶來的影響,已經漸漸好轉了。
又到了三年一度的秋闈,此次徐策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打算在鄉試上一展身手,考取舉人。這幾日天天往邵安家跑,請教學問。
劉汝卿不忍邵安被他日日煩擾,有一天在他進門時攔下來,高傲的說道:“就你那點簡單問題,何必問我哥,我就能給你解答了。”
“你?”徐策上下打量著劉汝卿,他只知道劉汝卿是劉兄的弟弟,每天看他無所事事,不學無術,居然也會讀書習字?
“怎麼,看不起我?”劉汝卿簡直被他氣吐血了,雖說他當年未曾會試,是被皇上直接賜的同進士出身。但他好歹也參加過鄉試,指導徐策還是綽綽有餘吧。
徐策半信半疑的看著劉汝卿,心下猶豫不決。而劉汝卿直接用實力說話,當下和他吟詩作對,把徐策弄的是目瞪口呆,直接就拜師了。
邵安聽說此事後,對劉汝卿道:“你的文采在諸多舍人中,都算是數一數二的了。當年我看重你,也是因為你草詔文筆嫻熟,字字如珠。”
劉汝卿沒想到邵安對自己有著如此高的評價,頓時感動的不知所以。在中書省時,他一直很自卑,自己並非透過正常科舉入仕,同僚們總在背後指指點點,覺得劉汝卿有著邵安這座靠山,才能在仕途上順風順水,混到了中書舍人。然而誰人知道,他也曾徹夜苦讀,為了擬詔絞盡腦汁。
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份辛苦已然被邵安看在眼中,今日終於說出了口。劉汝卿用力點點頭,說道:“嗯,我一定會好好的指導徐策的。”
從此以後,徐策再也沒來叨擾過邵安,反而和劉汝卿越走越近。二人時長約在一起討論學問。徐策這才驚奇的發現,原來在他眼中不學無術的劉汝卿,竟然如此博學多才,文采斐然。
“你文章寫的那麼好,為何不去科舉?”有一天,徐策終於把憋在心頭多日的疑惑問了出來。
劉汝卿目光深沉的看著遠方,想起了他短暫卻波瀾起伏的仕途。他笑道:“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辭官?”徐策納悶了,“你這麼年輕,當過官?”
“沒有。”劉汝卿驚覺自己口誤了,忙改口道,“是不想當官,當今朝廷,唉……”
“朝廷怎麼了?”徐策不解,雖說如今朝廷也有貪贓枉法之事,卻還算是清明。並非像末代那樣,民不聊生。
“呵。”劉汝卿冷笑了一聲,想起當年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員,想起心機深沉的皇帝,想起只會攪渾水的樞黨,他當真對這個朝廷已經徹底失望了。
徐策仍是個不諳世事的有志青年,他語重心長對劉汝卿道:“我們讀書人,就應該為國效力,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是男兒一生的志向。卿璇你年紀輕輕,何必就此虛度餘生,碌碌無為下去呢?”
真是年少輕狂啊,劉汝卿淡淡的看著徐策,卻沒有生氣。當年的他,估計也像現在的徐策一樣,懷著為父洗刷冤屈的決心,踏入了仕途。
還好,他遇見了邵安……
隨後的日子裡,一切都風平浪靜,只等鄉試開始。然而在遙遠的長安,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件與邵安和李洪義息息相關的大事。不日前馮徹上疏,說是發現了當年邵相遇刺一案中有重大疑點,要求朝廷重審重判,並緝拿嫌疑犯李洪義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