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陽發愁了,整整一天都沒吃東西,只喝了大半陶罐的蛋湯,好吧,今天部落吃的就是蛋湯。
他的胃口絲毫沒受影響,該吃吃該睡睡,第二天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窯中,先後微調了五六次,終於找到了原因,這是因為煙囪的問題。
說到底他設計這個碉堡爐就是個豎窯,空氣燃燒後本來就要上升,但因為他把煙囪的口子設在了後方低位,所以就造成火焰一冒出來就被扯走了,就彷彿魚兒遇到了水,死命往裡面鑽。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設一個導火牆什麼的,把火擋到上面去,但也是治標不治本,或是說不適合目前這個形狀的爐子。
調整的辦法也簡單,在窯牆內的夾層中弄一個煙道,直接把煙排到後面的煙囪裡面去。簡單來說,在爐柵的右側,弄一個弧線形的通風口,燃燒後煙霧就從這個口子第一時間給排掉了,絲毫不會影響火焰往上竄。
這個通風煙道會從爐子上面或是側面繞行到後方的煙囪之中,而爐子裡面就不單獨開一個煙囪口了,這個通道在封閉的外牆石頭與內牆泥層中間,這樣就保持了牆壁的溫度。
而且還可以從後面煙囪口往左邊埋一個坑道,一直通向爐柵下面的灰坑,這個坑道用於排掉煙霧中的灰粒,當然這個灰坑可有可無,弄了呢,排向天上的煙霧中的灰比較少,不用也沒啥影響。
不過如此設計,就會減少爐內飄散的灰粒了,這可是純天然的釉,之前在露天燒,灰燼落在了陶罐表面,形成了黑陶,現在估計就沒了,燒出來可能是紅陶。
他琢磨著可以弄點土釉,也就是把草木灰混合進水裡,在陶罐表面刷上那麼一層,或是直接把陶罐放進灰釉水中過一下。再有就是選溶解性高的泥土,泡成泥水,當作泥釉來用。兩種辦法都很簡單,加這麼一道工序並不麻煩。
又花了一天的時間來改造,最後沒弄可有可無的坑道,主要是開墟沒剩幾天了,這兩天必須得開爐燒陶,且萬一失敗,也要留有時間來調整。
目前能上爐燒製的陶胚已經超過兩百個,是這二十多天來的積累,早在大遷徙之前,這邊就已經在製陶了。另外還有上百個陶需要晾曬,而有了轉盤製陶的方法後,每天至少能出五十個陶,一個月就是一千五,不用半年就可以普及到這附近人人有陶了。
當然這裡面還有報廢與損壞,還有不能一直用小陶,再說了他又不是聖人,怎麼可能無端端的送出去普及,墟市的規矩,以物換物,你情我願。
“開一爐吧。”這話怎麼跟煉丹似的,要不要祭拜一下窯神呢?
很快,一百個陶罐被放進了碉堡窯中,顯得比較鬆散,如果全部放滿,三百個都能塞進去。檢查無誤之後,開始封住窯門了,用石頭外加抹泥土,人多力量大,不用開工錢,只要管飯就行。
點火前照例祭祀了一番,蘇陽點了第一把火,在爐柵的右側就是通風孔,火勢一下就上來了,越燒越旺,直接往裡面不停的投放柴火就行。
但是燒火其實也是技術活,好比同樣的柴,熟工可以煮十次飯,新手可能兩三次就用光了,雖然現在不缺木材,但也不能胡來。
所以他就沒有繼續燒火了,把位置讓出,然後再次去檢查窯爐四周,第一次用窯燒陶,千萬別失手啊。
至於燒窯的時間,他是真的無法確定,思來思去,反正不缺木材與人工,就定了十個小時,差不多到入夜收工,然後冷卻一晚上,明天開爐。
爐子裡的火一直沒有間斷,並非只是用木材,還要用到大量的乾草,滾滾濃煙一直飄在空中,很多人都守著火爐,如果能成功,那以後燒陶真的就簡單了,會迎來飛躍。
而蘇陽並不滿足,他鼓勵製陶隊伍弄出更多更大的陶,以用到不同的地方,滿足生活所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