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離譜的是,後來劉恆做了皇帝之後,對於這位年輕時候的髮妻,也沒有任何追封。”
“照理來說,按照正常的邏輯,劉恆登基之後,這位代王正妃應該被追封為皇后。”
“可是實際情況是,後來這位代王正妃就像是被刻意抹去了一樣,不但沒有墳塋,就連正史上也沒有任何有關她的記載。”
“或許當時是出於自保的目的,呂后活著的時候,劉恆對這位髮妻百依百順,但還是找機會讓她自然病逝。”
“而等到呂后崩逝之後,因為忌憚呂家的血脈,劉恆則是在功臣們的要求下除掉了自己的幾個兒子。”
“反正不管怎麼樣,長大之後的劉恆,因為成長環境過於特殊,剛剛成年就成了一個非常有心機,而且很有政治手腕的年輕人。”
“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那位已經把持了十多年朝政的呂后因病崩逝了。”
“呂后崩逝之後,不到一個月之內,碩果僅存的幾位開國功臣就聯合了幾位老劉家的王爺直接發動了政變,然後幹翻了整個呂家。”
“而呂家被幹掉之後,接下來,大家對於誰做皇帝這個問題卻產生了很大的爭議。”
“劉邦在世的時候一共有八個兒子,但是經過呂后的清理之後,這時候兒子這一代裡面,還活著的就只剩下了老四和老七。”
“而除了兒子輩之外,孫子輩當中其實也有不少人。”
“劉邦的大兒子劉肥這時候已經薨逝了,但是劉肥有13個兒子,而且這時候有好幾個已經長大成人。”
“之前發動政變除掉呂家的時候,老大這一脈的幾個孫子也都出了不少力。”
“至於老二劉盈,情況也很特殊,作為呂后的親兒子,劉盈其實也有幾個兒子。”
“在呂后稱制期間,其實就是劉盈的兒子做皇帝,然後由呂后來控制朝政。”
“但問題是,對於那些發動政變的功臣們來說,他們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好不容易幹掉了呂家,如果繼續讓劉盈的兒子做皇帝,那麼未來這個小皇帝長大之後很有可能會反過來清算這些功臣。”
“所以,不管誰做皇帝,接下來都不可能是劉盈的這幾個兒子做皇帝。”
“如此一來,大家可以選擇的物件也就只剩下三個了。”
“要麼選劉邦的那兩個兒子,老四和老七,要麼選老大的那些兒子,尤其是老大的大兒子,作為長子長孫,同樣也擁有繼承權。”
“所以接下來,圍繞著這三個繼承人,大家開始進行非常激烈的討論,因為涉及到各自的利益,所以誰都不願意讓步。”
“而在爭論過程當中,支援長房長孫這一脈的人,其實要更多一些。”
“長房的大兒子名叫劉襄,呂后掌權的時候,這位長子長孫已經繼承了他爹的爵位,成了貨真價實的齊王。”
“而在呂后崩逝之後,也是劉襄首先起兵,反抗呂家,雖然最後成功幹掉呂家的是那些身在京城的開國功臣,但是不得不說,這位長子長孫的努力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