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在沒有能力做好事情的情況下,一定要學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長輩的意見很多時候都是有道理的,特別是有大智慧的長輩臨終前,把你拉到床頭,苦口婆心地反覆跟你講的話,一定要認真去銘記、去思考。”
“呂家先後兩次將軍權交給了外人,一次給了灌嬰,一次給了周勃,典型的就是挖坑埋自己。”
“另外,優秀的人才會抓住機會就表現自己,膚淺的人永遠要記得儘量少暴露自己。”
“讓別人過早地看穿自己的底牌,只會讓你輸得更快、更徹底。呂祿和呂產剛一出手就讓軍功集團在旁邊看出來,他倆不是搞政治的那塊料。”
“柿子挑軟的捏,這是人的通病。”
“所以一擁而上,環環相扣,在你還沒反應過來就把你撲倒在地,肆無忌憚地瓜分你的一切。”
“軍功集團之所以最後能取得成功,除了對手太差勁了之外,內部的各方配合得當也是至關重要的。”
“劉襄帶頭挑事,灌嬰按兵不動,陳平和周勃周密算計,各種臥底出其不意,劉章敢衝敢拼……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但是,軍功集團也犯了很多錯誤,比如忽略了武庫的重要性,比如對南軍和北軍賭注式的冒險,比如恰好有一個愣頭青劉章敢帶一千多人去追殺呂產……總的來說,軍功集團的成功也有很大運氣成分。”
“至於呂祿和呂產這兩個失敗者,呂祿是真傻到家了,呂產則是有點猶豫不決。”
“一方面是他們的政治天賦差了點,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政治經驗少了點。”
“但是呂家最後被滅族,也不能全怪這兩人,畢竟他倆被呂雉扶上位,時日不長,權力雖大,但是並沒有消化手裡的權力機構。”
“軍功集團又隱藏得極深,以至於身邊很多關鍵崗位都是臥底,他們還毫不知情。”
“像酈寄、劉揭這些重要的“自己人”其實都是敵人。”
“如果呂雉能多活幾年,把呂祿和呂產放到這樣的關鍵崗位多鍛鍊幾年,把關鍵崗位都換上真正可靠的自家人,也許呂家最後也不會這麼輕易地一敗塗地。”
“可惜的是,很多悲劇都沒有如果的可能,呂雉突然離世就像呂家被滅族的導火線,一旦被點燃,遲早要爆炸。”
“另外,我們在利益分配和權力安全的問題上,永遠只能相信真正的自己人。”
“比如未央宮衛尉那個人是呂更始,這次政變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當然我們不能說呂家就沒有用自己人的意識,比如把呂更始放到長樂宮衛尉這個位置,其實在呂雉當政的時候就是正確的,因為呂雉是居住在長樂宮的。”
“但是呂雉死後,未央宮才是帝國的中心,這個時候就得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