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治軍很嚴,所以鄭氏集團計程車兵,沒有一個敢欺負當地老百姓的,這也贏得了當地人一片歡呼。”
“鄭成功志得意滿滿,覺得將這裡建設成自己的基地,再好不過了。”
“至於他還有沒有恢復大明王朝的想法,我認為這一想法在這個時候,已經漸漸淡去了。”
“畢竟憑藉他一己之力,一島之力,很難和龐然大物一樣的清朝相對抗。”
“與其正面交鋒,倒不如虛與委蛇,說不定還能保證鄭氏集團長久發展下去。”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鄭成功下達了一個命令:讓所有將士,都將家眷接來寶島。”
“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官兵和家人團聚,也有利於他們為鄭氏集團效力。”
“有家人陪伴,大家也不覺得辛苦了。”
“可問題是,鄭成功有點兒操之過急了,這事兒完全可以慢慢來,畢竟他們手裡還牢固地掌握著福建沿海部分地區,很明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奈何鄭成功下了死命令,這就導致大家有了一定的牴觸情緒。”
“先牴觸的肯定是身邊的人,留在寶島的這些將士,他們發現身邊有不少人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片。”
“這個可以說是常理,本來環境不一樣,有可能換一個地方生活會水土不服,至少讓這些人扛過去,習慣再說吧,誰家沒有個老人孩子,抗不過去怎麼辦?”
“可鄭成功依舊強行要求他們將家眷接來,而且讓他們在當地屯墾。說老實話,這部分將士心裡肯定有怨言啊。”
“再就是鎮守在廈門、金門、南澳等地的將士,人家是團聚,可他們是要和家眷分離的。”
“鄭成功玩這麼一出,極有可能是把這些家眷,當成人質來看待。”
“所以說,這部分將士就更加不爽了。”
“還有一部分就是那些有心恢復明朝社稷的將士。”
“這部分人主要是中高階將軍以及大量文臣,他們覺得鄭成功的這一舉措,是徹底放棄和清朝對抗了,那復明大業可就遙遙無期了。”
“一旦軍中出現怨言,那事情就好辦了。”
“因此南澳率先出現了叛亂,緊接著陸續出現了一些將士投降清軍的現象,這就無法避免了。”
“所以說,鄭成功收復寶島,的確值得慶祝,但丟失福建沿海地區,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鄭成功的父親、兄弟,還有永曆帝,都被清廷誅殺了,也是因為鄭成功的得意。”
“鄭芝龍當年投降清廷的時候,還帶走了幾個兒子,這一大家子一共有11口人都在清廷手裡。”
“當初洪承疇許諾鄭芝龍為三省王爵的時候,是看在鄭芝龍手裡有3000多條戰船,手握福建一省軍權的份上。”
“結果鄭芝龍投降清廷的時候,啥也沒帶來,清廷覺得被戲耍了,因此將鄭芝龍弄到了京城,暫時看管了起來。”
“等到鄭成功做大做強以後,清廷忽然發現鄭芝龍好像又有用了。”
“於是乎,不斷讓鄭芝龍寫信給鄭成功,要求鄭成功投降清廷。”
“鄭成功收到信後又自大了,他覺得自己如果投降了,鄭芝龍反倒不安全,只有自己不斷做大做強,越不投降,鄭芝龍的價值就越大,那麼他也就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