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乾隆退位時86歲的年齡讓他不可能再像年輕時一樣處理朝政,他急需下一代可以頂上來。”
“反正這種讓出皇權的虛位太上皇曆史上並不少見,“李淵、李隆基、朱祁鎮”,或許他們的下場,乾隆並不想經歷,所以自己退位了。”
“對乾隆來說,哪怕嘉慶繼位,他也只是輔助自己處理瑣碎事務的工具人,軍國大事依然要牢牢握在自己手裡,這就是天生的權力生物。”
“在當太上皇的三年,乾隆依然大權獨攬。”
“然而,在89歲的年齡,乾隆卻幾乎毫無徵兆地突然離世,這就不知道是不是有陰謀論了?”
“畢竟乾隆皇帝體魄健壯,生活規律,到了晚年之後更加註重養生,人參等補品也是經常服用。”
“史書中對乾隆晚年也沒有長期疾病的記載,其身體狀態無非是有“氣虛體弱、精神不振”這一類老年人常見的身體衰弱的表徵。”
“在當日服用“參蓮飲”後,乾隆的身體狀況就急轉直下,短短几個時辰便於正月初三早上去世,乾隆甚至沒有留下像樣的遺囑,後續的遺詔都是由大臣補寫的。”
“回看乾隆去世前的醫案,乾隆生命的最後沒有發生嚴重的疾病,更談不上治療。”
“太醫的診斷結果是乾隆死於“年老氣虛”。
“然而,對於自己年老而衰,乾隆似乎並沒有提前感知。”
“在臨終前,乾隆還密切關注自己九十大壽典禮的籌備工作,親自審查官員的設計方案。”
“其精力之旺盛完全看不出是個“年老氣虛”之人。”
“一個一生身體康健的老頭,一個88歲還牢控權柄的皇帝,他對自己的死竟然完全沒有預知,甚至沒有提前準備?這種機率太低了。”
“或許是我多想了,乾隆的歲數怎麼說呢,年齡確實也大了,正常因病去世也理解。”
乾隆:張姑娘,你就大膽的說,有啥好掩飾的,我聽的懂,無非是這位皇位之人早有預謀了唄!
張言希拿起了一本書,給大家看,是《清食錄》關於皇帝的膳食詳細記錄在冊。
扁鵲:乾隆帝你可真的好好查查,這問題可真不小啊!
劉徹:難道這膳食還能有問題?不是有人幫你們試嗎?
華佗:確實不小啊!這是個大夫也能看懂啊!這不是說瞎話嗎?
扁鵲:你們看這記錄,這三百章寫的這些脈診後,寫的問題和對應的藥材。
88歲的時候開始補身體,用過鎮陰育神湯、溫中理氣丸等藥材
其中所含的人參、生地、白芍、麥冬等均是補陰虛的藥材。
但太醫對乾隆的診斷是“心氣不足、神氣恍惚、時有身軟、夜間少寐”,這都是陽虛的典型症狀。
89歲的大年初二,太醫對乾隆進行把脈會診,結果依然是“聖脈安和、惟氣弱脾虛”沒有異常。”
都說的這麼清楚了,誰還能不懂!
華佗:一個老年人身體陽虛,卻一直在進補陰虛,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