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歷史上對於秦始皇焚書的認識多有誇大和抹黑嫌疑,秦始皇的“焚書”並非“燒盡天下書。”
“劉大魁作《焚書辨》寫到,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說明了咸陽宮中收藏的官方典籍在項羽的暴行下被付之一炬,而當時漢朝並未就此指責項羽“焚書”,卻大肆批鬥秦始皇“焚書”之舉,多麼荒唐。”
“一位近現代的文學家就曾評價過,“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
“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
“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再來說“坑儒”應是西漢文人出於對秦始皇的憤怒而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
“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韓眾等為首的方士們,因為沒找到仙人仙藥,所以只能逃亡,秦始皇不滿,坑殺這批人。”
“這群方士說白了就是一群坑蒙拐騙之徒,再加上當時的始皇想要長生不老,那在這方面耗費的財力可不少。”
“這群人就是因為盧生、韓眾等人沒找到仙藥,害怕被處罰所以逃跑。”
“而秦始皇認為,這些人花費了自己很多錢財物力,不打招呼就跑,還說自己不好,所以更要處罰。”
“後面這群人被抓住了,這些人又互相告發,牽連了460多人,於是全部坑殺。”
“魏晉時期,偽書《古文尚書》中有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一說法被後來歷朝歷代的文人名士廣泛引用,寫下了我們對秦始皇暴虐殘酷印象的註腳。”
“當史記是嬴者記載的時候,這份歷史已經不能相信了。”
“其實,奇妙的還有,這場事件中,幾名主要人物盧生、侯生、韓眾、徐芾等人,都沒被殺,尤其是徐芾(徐福),他還在為秦始皇找仙藥。”
““坑儒”事件兩年後,秦始皇還去了琅琊臺,親自下海乘船射大魚,為徐福清除尋仙道路上的障礙。”
“還有就是秦始皇已經給諸生定了罪名是“妖言”,這是秦代律法中有的罪名,處罰方式是腰斬。”
“按說腰斬就行了,何必坑殺?要知道,秦法律中可沒有坑殺的處刑方式。”
“稍晚於司馬遷的楊雄,是西漢末年的文人,王莽篡漢時,他曾寫過一篇《劇秦美新》給王莽。”
“主要是批評秦朝之惡,誇讚新朝之美,裡面批評了秦始皇很多,說“消滅古文”“燒書”“改制度軌量”等,唯獨沒有說“坑儒”。”
“要知道楊雄博覽群書,無所不讀,並且曾“校書天祿閣”,是可以讀到皇家收藏的天下之書的,他怎麼沒看到“坑儒”?”
“這是不是能說明,至少到西漢末期,還沒有“坑儒”事件?”
“《漢書儒林傳》中說的是“秦始皇兼併天下,燔詩書,殺術士”。
等到《漢書五行志》中卻說“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
至於《漢書地理志》則把“燔書坑儒”連說,“焚書坑儒”至此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