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張湯這麼多年來幫他立下的功勞,漢武帝深覺對不起他,決定下旨厚葬張湯。”
“可是,卻被張湯的母親拒絕了!”
“她說:“一個被汙衊自殺的臣子,不值得如此厚葬”!”
“漢武帝聽後十分慚愧,嘆道:“非此母不生此子!”
“隨後,就把彈劾張湯的朱買臣等三位丞相府長史殺了,而丞相莊青翟也因此畏懼自殺。”
“張湯在史書中被稱為“酷吏”,他為西漢完善了刑律法規,圍繞漢武帝的“布武天下”制定了維護帝王威嚴的令條,堅決反對與匈奴和親,且對普通百姓充滿關照和同情。”
“然而,他又是公認的酷吏,擅長結交權貴王公,為人八面玲瓏。”
“張湯入獄後,一直都不認罪,漢武帝就派他的好友趙禹去勸說他。”
“趙禹也是小吏出身,深知張湯的心理漏洞,用了幾句“誅心之言”動搖了張湯的信念。”
“張湯頓時明白了漢武帝的意思,他是想讓張湯這個“酷吏”先認罪。”
“日後一旦需要,就可以拿他“殺雞駭猴”,來襯托皇帝的英明神武。”
“當夜,他在獄中給劉徹寫了一封信,然後就自殺了。”
“信中是這麼說的:“湯從刀筆吏起家,因陛下的寵幸而官至三公,如今沒有任何可以開脫罪責的地方,然而陰謀陷害張湯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長史。”
“張湯在信中對漢武帝沒有一絲怨言,但也點明瞭“無法開脫罪責”,說明他深知劉徹的心思,但不點破,讓漢武帝自己慚愧。”
“然而,他覺得這樣不明不白地死掉實在不甘心,就把誣陷他的三位大臣也拉出來墊背。”
“只要漢武帝心有慚愧,此三人必然逃不掉被殺的命運,事實也是如此,八面玲瓏之人,如何看不出身邊人的心思。”
“這朱買臣也是個重臣,被漢武帝稱為治世之能臣,“錦衣夜行”和“覆水難收”的故事主角就是他。”
“朱買臣發跡的時候張湯還只是個小吏,彼時張湯對他曲意結交畢恭畢敬。”
“當朱買臣從會稽守升任丞相府長史,張湯已青雲直上權勢凌駕於丞相之上了,對他的態度也漸漸變得倨傲起來。”
“朱買臣忍不下這口氣,再加上丞相府的權勢被張湯分走,他就和另外兩位長史想方設法誣告張湯,公仇私恨一併解決。”
“可是,他們沒想到張湯這樣的“酷吏”竟如此有節氣,竟然自殺明志,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漢武時期是酷吏盛行的時代,而盛行的目的都是為了漢武帝的“布武天下”而服務。”
“在漢武時期,懂得劉徹雄心壯志的人很多,不支援的人卻更多。”
“為了消弭反對的聲音,劉徹不得不祭出“酷吏”,以把整個大漢都綁在戰車上!”
“張湯是劉徹手上的一把刀,他可以忍下“酷吏”之罵名,因為他所為的一切是漢武帝,是大漢江山,史書對他一定會有公正的判斷。”
“但是,他不能容忍揹負上“貪官”的罪名。”
“一旦這個罪名坐實,不僅他曾經為之奮鬥的信仰破滅,而且永遠逃不出歷史鐵筆的批判!”
“張湯之死雖然喚醒了漢武帝內心的善,但自他死後,漢武時代的法紀漸漸鬆弛,貪腐漸漸嚴重,不復張湯在世時的嚴峻清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