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這塊沒得說,一段流傳千古的文字,不管當時是因為什麼,但確實影響了後世的發展。”
“戰爭一停,匈奴也開始休養生息,這個時候農耕文化相比於遊牧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就體現了出來。”
“眾所周知,農耕文明在戰後經濟復甦的速度非常快,匈奴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部落聯盟。”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遊牧民族則很容易在戰後出現分裂。”
“匈奴雖然也不斷和西域多民族交涉,但手段基本都是軍事威脅,以至於西域和西漢的聯絡不斷加強,匈奴的生存空間被無止境地壓縮。”
“同一時期匈奴因戰爭、領土與天災等原因,導致人口與生產資料不斷削減,日益困難的情況又激發了內部的爭鬥,單于更迭頻繁、政治徹底陷入混亂。”
“一些單于更是為了穩固霸權統治,更是排除異己、任人唯親,匈奴圍繞著王位爭奪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內戰,西漢則成為了匈奴內戰的“漁翁”。”
“公元前58年,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分裂成了5個部分,呼韓邪單于、屠耆單于、呼揭單于、車犁單于、烏籍單于紛紛自立,這一時期被稱之為五單于爭立時期。”
“各大單于之間爭鬥不斷,匈奴也從最初統一的大帝國變為了南、北匈奴,統一的匈奴強大無比,但分裂的匈奴卻很弱小,南匈奴最後投降了漢朝,北匈奴也在五胡亂華時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從匈奴與漢朝之間的大戰基本結束到匈奴的最終消失,期間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亦或者說漢武帝並沒有覆滅匈奴,但匈奴最後的沒落劉徹可謂是功不可沒。”
“若不是他透過4場戰爭擊垮了匈奴的中堅力量,團結的匈奴內部不會因為些許小利產生矛盾,更不會一分為五、一分為二,他們依然是東亞最大的勢力。”
“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發一場颶風,在匈奴滅亡的道路上,漢武帝的鐵血手段就是引發匈奴滅亡的那一隻蝴蝶,即使耗盡了漢朝的國力,卻留下了自己的傳奇、打出了漢人的威嚴。”
“有人說漢武帝雄才大略,也有人說漢武帝是另一種形勢的暴君,文景盛世積累的民生國力被他打光,還是那句話是非曲直見仁見智任人評說!”
“漢武帝的一生四方征戰,開擴疆土,擊退匈奴,是為大國之舉。”
“征戰就會需要大量財政,人民的利益就會衝突,兩種原因,大國崛起開擴疆土,小國穩定,為民之利。”
“是疆土重要還是人民富足重要?”
曹操:獨裁者的看法往往是一樣的,又有幾個看的是小國?
武則天: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他的思想是法家的,他的成功是因為法,而不是儒。
包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本質上是一樣的。
范仲淹:女皇沒有說錯,本質上兩人都是法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普及更容易他們的統治,老百姓更容易接收,後果秦朝和漢朝什麼樣,大家也能看到。
“古往今來對漢武帝的評價絡繹不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他是一位英明的雄主,是千古一帝,雖然他晚年做了一些錯事,但人無完人,他也下了罪己詔。”
雍正:漢武帝開創了空前的豐功偉績,但晚年的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其留下負面的汙點,不過之後敢於直面自已的過失,也算善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