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人才,開創了唯才是舉的方法,提拔了很多有才華、但出身低微的人。”
“甚至他在晚年的時候,還提拔了匈奴的俘虜金日磾為顧命大臣。”
“為了能獲得更多的人才,劉徹還創立了察舉制。”
“讓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並向上級推薦人才,透過相關考核之後就任命官職。”
“漢武帝因此就得到了董仲舒、東方朔、公孫弘等人才。”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還下令,每個郡每年推舉一名孝敬長輩之人和一位廉潔正直的小官員到朝廷為官,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孝廉”。”
“從此,察舉就成為了定製。”
“在明清時期,“孝廉”成為舉人的雅稱。”
“雖然察舉制還存在很多主觀因素,還造成了後來的門閥政治。”
“但是,在那個年代,此舉已經不失為驚世駭俗的一大創舉,寒門學子開始有了上升的空間和希望。”
“漢高祖劉邦曾立下的“非劉姓,非有功之人不得封侯”的舊例,並且漢初一直沿襲非列侯不得拜相的慣例。”
“漢武帝劉徹大膽拜公孫弘為丞相,接著封他為平津侯,開創了先拜相後封侯的先河。”
“漢初以來,開國功臣輪番就任丞相,丞相的權力對皇權的制約很大。”
“隨著開國功臣相繼離世,漢武帝趁機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讓御史大夫張湯取代丞相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相權對皇權的牽制作用。”
“然而漢武帝一方面大膽地提拔人才、封賞有加,另一方面,他對官員的要求又非常苛刻。”
“與爺爺漢文帝和父親漢景帝輕刑罰,廢肉刑相反,漢武帝又開始重用酷吏,嚴苛立法。”
“漢武帝認為:有才華之人為官之時,如果不盡職,跟無才沒什麼兩樣。”
“所以,不稱職又欺上的官員會受到漢武帝非常嚴厲的處罰,動不動就被殺。”
“漢武帝一朝前後任命過十三位丞相。”
“除了其中四個是病死的,其餘九人或因罪免職或因罪自盡或處死。”
“其他被他下獄處死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
“劉徹這個雄主非常強勢,在他身邊做官也真是伴君如伴虎了。”
“效果確實也好,你看看衛青霍去病,還有公孫弘和董仲舒,這可都是大能,大將。”
“和我這現代一樣,人家當老闆的花錢僱傭你,可不是為了發工資養閒人的,你要求做不到,做的不滿意,肯定要把你開了,當朝廷命官照樣如此。”
“人才還是要說幾位的,那就說說文學的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