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錯誤,還不止殺功臣這點。”
“除了黨獄,明太祖朱元璋還大搞文字獄。”
“明太祖是個苦出身,還出過家,也參加過紅巾軍。”
“而這些過往的經歷,對明太祖來說,都是黑歷史,因而,明太祖總擔心別人扒他的黑歷史,或是暗戳戳地諷刺他。”
“於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在文字中,挑毛病,他能因為一個諧音字,就幹掉一個人。”
“比如,有人的文章中有個則字,而這個則字和賊字,發音有些相似。”
“在明太祖朱元璋看來,這篇文章是諷刺他的,暗諷他參加過紅巾軍,當過反賊,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就幹掉了這個人。”
“諸如此類的事情,有很多,文字獄,迫害了很多文人。”
“這也是亂殺人了,朱元璋對這方面太敏感了。”
“朱元璋之所以對文字十分敏感,其實也是源於他對於文人的忌憚。”
“作為一個歷經亂世的梟雄,他從最底層的流民成長到最高層的皇帝,看遍了人間百態,也深知自己能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麼。而文人集團這些知識分子是如何幫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他也心知肚明。”
“因而,當文人們竭盡全力幫朱家出謀劃策、打下江山之後,朱元璋對於這些文人就從信任、重用變成了猜忌、排斥,因為文人們可以幫他打下江山,那麼也可以幫別人打下江山。”
“朱元璋自己作為一個從底層奮鬥到皇帝的梟雄,肯定是自知有能力按壓群臣,但當他百年之後,朱家子弟到底還能否統領這些開國舊臣?這個問題就成了朱元璋心裡的一個疙瘩。”
“於是,當朱元璋逐漸穩住江山之後,震撼人心的明初四大案也便接踵而來。”
“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朱元璋憎惡文人的筆墨,因而便用文字進行他的“反擊”。”
“最終,明朝初年的官員幾乎被殺盡,而大明帝國這座巨大的機器,則在他的一意孤行下駛向了深淵。”
“”在殺臣的同時,朱元璋也不忘構建自己的理想社會。”
“他希望朱家的天下是一個簡單而穩定、可以流傳千世萬世的“大同社會”,於是在除掉功臣、取消宰相為後代鋪路的同時,作為太祖的他也開始為大明江山的子民規劃著生活的規則。”
“先是,朱元璋廢丞相使得朱家得以大權獨攬,而失去宰相輔佐的朱元璋雖是大權在握,但卻不得不以一己之力面對著來自整個國家的奏本。”
“然而,他依舊因此感到心安,甚至立下祖訓:“他日朝廷之上若有人敢再提設立宰相者,必殺之。””
“不過,精力十足的朱元璋卻並沒有考慮到後代子孫的素質和精力的問題。”
“以朱棣為例,他奪權之後深感奏事繁多,但又不敢違背祖訓,因而只得設立了內閣來當作自己的助力組。”
“而內閣卻沒有實權,大權依舊在皇帝一人手中,所有條令的頒佈都需要經過皇帝的同意,這又意味著皇帝的素質會決定著國家的現狀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