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2章經濟改革 (1 / 2)

“要知道當時的情況可是和後朝不一樣,那時候商周時期世人的心中只有“天下”的概念而沒有“國”的概念,直至西周滅亡東周出現禮樂崩壞,數百封疆裂土的諸侯國才開始相互吞併,君主的稱霸慾望急劇膨脹。”

“那時候改革的情況,管仲背後也充滿著無盡的辛酸與坎坷。”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動亂,權臣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取而代之,他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僅僅一年後就被他人所殺。”

“古人云“國不可一日無君”,當時齊國最有資格成為君王的便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管仲則是公子糾一派的人。

“他暗中幫助公子糾儘快回國繼承王位,並且在半路埋伏截殺公子小白,所幸後者福大命大箭矢被銅製飾品擋住撿回一條命,後來,在鮑叔牙的幫助下,公子小白率先到了齊國成為了齊桓公。”

“登基後公子小白做了兩件事情,其一便是賞賜鮑叔牙,其二就是要找管仲報仇,但此事卻被鮑叔牙阻止了。”

“原因就是管仲乃是天下奇才,齊國新君登基政治不穩,繼續這樣的人出來主持大局。”

“齊桓公也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思考鮑叔牙的建議後便放下個人恩怨,將管仲接回了齊國並拜為丞相,管仲也感恩齊桓公的以德報怨傾其才助其成就霸業。”

“除了新君登基政權不穩外,齊國還面臨兩大嚴重的問題。”

“其一,禮樂崩壞後八百諸侯征戰不休,北方的狄人、西方的戎人、南方的蠻人伺機入侵中原,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深受其害。”

“其二,因早期內部的軍事政變,齊國早已不復往日的繁華,國庫空虛民生凋敝,隨時都有被列國入侵吞併的危機,可以說此時的齊國已經到了身死存亡的關頭。”

“古人云“不破不立”,危機之中既有危險也有機遇,戰亂使得天下列國飽受苦難,同時也摧毀了舊的體系制度,為新制度的誕生撕開了一條口子,管仲改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的。”

“管仲改革的範圍非常之廣,他也是第一個提出“四民”之說的人,若是將其改革進行歸納分類,亦可以歸納為對“士農工商”四民的一次改革,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個方面。”

“在管仲之前,齊國的執政者管子曾經進行了一系列變法,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堅持下去。”

“管仲接過管子的變法思想,認為只有透過變法才能挽救齊國的困境,管仲分析了齊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發現國家存在許多問題,如政治腐敗、軍隊渙散、經濟落後等。”

“因此,管仲的變法就是從這些問題入手,透過變法制度、加強軍隊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等手段,實現齊國的強盛和穩定。”

“有一句話叫做“倉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很多人皆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但卻不知道這一句話是管仲提出了,也是他經濟改革上的一個綱領。”

“管仲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藏富於民”,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他針對農業、商業兩大領域進行了相應改變。”

“管仲改革之前,齊國的土地大多集中在王孫貴族的手裡。”

“管仲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糧食是國家的財富,因此應該重視農業生產。”

“他提倡農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限制商人的活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