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6章傑出皇帝不認 (1 / 2)

“這是康熙在晚年犯的一錯誤,康熙想讓自己的兒子都掌握著大權,本意想相互制衡,還有盯著太子,他要看看哪個兒子有反心,哪個兒子有能力繼承他的皇位,這樣江山才能永固,朝廷才不會亂,百姓才能安享太平。”

“其實這個辦法確實很好,在康熙時代的確是能確定哪位皇帝才能做到能臣良將,但也正如朱元璋分封兒子的後果一樣,阿哥們都有了自己的權力和人脈,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吏治腐敗和結黨營私。”

“第二點就是康熙晚年縱容貪汙腐敗現象,導致了當時的朝中出現了無官不貪的亂像。”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即使有官員貪汙幾十萬兩的白銀,他們都沒有被殺。”

“這就導致了官場的腐敗,所有的官員都開始貪汙受賄,一時之間朝中之上,都是烏煙瘴氣的。”

“朝廷當中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矛盾逐漸加劇,朋黨之爭日益嚴重,但是康熙在發現之後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加以管轄,致使朝廷動盪。”

“朝廷本來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朝廷當中動盪不安,滿漢官員爭鬥不斷,這也造成了他們代表的社會勢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因為兩方相鬥僵持,致使百姓的負擔日益加劇,各種各樣的問題接連出現。”

“加上康熙晚年非常信任一些奸臣,如魏忠賢、和珅等人,這些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大肆貪汙腐敗,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直接亂成一團。”

“怠政可以說是康熙晚年的一大弊病。”

“因為康熙帝的怠政,信任奸臣,大小官員貪腐,到後面甚至大肆挪借國庫庫銀,加之清軍在西北長期與噶爾丹部對峙,軍費開支巨大,導致清廷國庫空虛。”

“到康熙逝世那年,國庫存銀僅剩七百餘萬兩,光戶部一處就虧空二百五十萬兩,實在是一個超級爛攤子,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康熙晚年對於貪腐官員的“仁慈”。”

“而且康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採取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經濟政策,如發行紙幣、增加賦稅等,導致通貨膨脹和社會動盪。”

“說實話若不是後來的新繼位者,雍正比較能幹,國家有個什麼應急事情出現,國家都拿不出錢來解決。”

“第三是康熙最大的黑點,怠政這方面大家都清楚,害的也是自己國家,後面有個有作為的皇帝,這都能撥亂反正,而康熙做了一件把種花國推進深淵的事情。”

“停止對外貿易,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那時候國家的貿易,都是透過海上來交易的,但是,由於貿易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賊寇,幹一些打家劫舍的勾當。”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索性康熙就開始停止了對外的貿易。”

“這種策略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國內和國外的發展訊息堵塞,到了乾隆和嘉慶時期,清朝一直都不開放對外貿易,這就導致了後來鴉片戰爭的發生。”

“鴉片戰爭的時候,大清才意識到,自己這個天朝上國,早就落後人家西方列強幾百年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