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蠡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分析,他個人有勇有謀,深謀遠慮,處事不驚,他的這些優秀的品質都為他日後在政治還是經濟領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時代造就偉人。”
“范蠡的成功不只是在政治上幫助了越王勾踐,為其出謀劃策,在經濟上他同樣有著出色的成就,在隱身之後投身於商業,創造了一段傳奇佳話。”
“范蠡來到越國後,越王勾踐十分欣賞范蠡的個人才華與雄才大略,便把范蠡所爭取過來,為自己的復仇計劃出謀劃策。”
“勾踐在知道越國的對手吳國在捉緊練兵之時,內心便開始懷疑與躁動,想要藉此機會,提前滅掉吳國。”
“但是這時的范蠡卻慧眼看出了端倪,他勸勾踐現在不要輕舉妄動,時機尚未成熟,如果此時發動戰爭,最後失敗的則是自己。”
“但是勾踐卻不聽從建議,執意如此,最終被吳王所包圍,但是那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勾踐那時才想到了范蠡當時所提及的建議。”
“於是又向范蠡求助,范蠡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反抗已經沒有任何生還的希望,因此只有假裝求和,另找時機進行報復。”
“這一次勾踐採納了范蠡的意見,最終經過了三年的“臥薪嚐膽”最終滅掉了吳國,取代了吳國的霸主地位,從這可以看出范蠡個人的沉著冷靜以及獨特的智慧。”
“但是按理說越王成功上位之後,身為越王身邊親密謀士的范蠡應該正是大好時機的時候。”
“但是此時他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決定放棄那些榮華富貴,行走江湖,歸隱山林。”
“這是因為他看出了越王的本質,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僅僅為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為了達到目的不論採用什麼樣的辦法,可以共同經受磨難,但是卻不能一起享福的人。”
“當范蠡向越王勾踐提出想要隱退的想法之時,越王的心裡還是想要利用范蠡,想要范蠡繼續為自己服務、為了統一六國而服務。”
“但是面對范蠡如此堅決的態度,越王勾踐甚至想要用范蠡的家人的性命安全去威脅他,此時已經動了滅口的心思。”
“如此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他為別人服務,定會威脅自己的統治。”
“於是范蠡最終還是秘密逃走,到達了別的國家,由此可以看出范蠡的果斷與善於窺測他人的內心,是個懂得適度、適可而止的大人物。”
“除了在政治上突出成就跟個人優秀品質之外,范蠡也在商業上闖出了一片天地。在歸隱之後,范蠡便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了一片平靜且商業貿易繁榮的土地上。他自稱自己是“陶朱公”,儘管在商業的道路中,有著多次的大起大落,但是憑藉著他的獨特的眼光與智慧,最終成為了首富。”
“他成功也是有具體原因的,首先他的地理位置上選擇的正確,那裡遠離戰爭,交通便利,為當地的人們發展商業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人們的思想開發,彼此之間誠實守信、相互交流、推心置腹。”
“第二點便是范蠡總是愛進行提前準備與規劃,對於商業也是如此,他能夠如何對貨物進行管理,該怎樣對貨物進行安排,儘管現在想象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這需要對市場的行情、對人們的供需等了如指掌。”
“范蠡的處事不驚的做事風格和處事態度,儘管他在商業發展中也是經歷了大起大落,但是他毅然決然,一直沒有放棄這條道路,不在意當時的人們的目光,不在乎“士農工商”中商業的落後地位,堅持去做自己所認為正確的事,這是我們現如今所需要學習與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