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2章謀聖張良 (1 / 2)

“劉邦是一個粗獷豪放的農民出身的將領,他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雄才大略,但也有著魯莽冒失和倨傲無禮的缺點。”

“張良則是一個溫文爾雅計程車族後裔,他就像那竹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他有著博學多才和深謀遠慮的優點,但也有著體弱多病和不善用兵的弱點。”

“兩人性格迥異,但卻能夠互補長短,形成了一對黃金搭檔。”

“張良以其高超的智慧和謀略,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經多次化解劉邦的危機,制定出勝利的策略,指點出正確的方向。”

“張良從協助劉邦西進攻入咸陽開始,以錢財欺騙秦將,攻入武關,以鴻門宴示弱,讓項羽放棄對劉邦的敵意,以燒燬棧道,讓項羽放下防備劉邦之心,以下邑之謀勸劉邦重用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協助劉邦在彭城大敗後重振旗鼓。”

“以鴻溝協議後趁其疲憊,建議劉邦撕毀協議追擊項譜,最終形成了垓下之戰的局面,協助劉邦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張良的謀略居首功,劉邦可以沒有韓信,但一定不能沒有張良,劉邦能在正面戰場頂住戰神項羽的4年進攻,除了蕭何的後方支援與漢軍的戰鬥力之外,就數張良的謀略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所以在打敗項羽之後,劉邦拿出三萬戶封邑讓張良隨便選,但張良放棄了,一位謀士,他或許早就猜到了自己的一場。”

“西漢初年的時候,三傑大家也都知道是誰,這三個人中的蕭何,曾受過錦錯入獄的災難,而戰功卓著的韓信的下場更慘被漢高祖劉邦預設殺了頭,只有張良,在輔佐劉邦打江山時又能夠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在西漢王朝創立之後又能夠審時度勢,功成身退,儲存了自己,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人仰慕,後世被稱為“謀聖”!”

秦始皇:這得有十幾個計謀吧!妙啊!奇人也!

朱元璋:真的是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就連退隱也是吧,保住了一條命!

扶蘇:那這太子少傅,又是怎麼回事?

“當劉邦登基的時候,他還沒有隱居,當時張良深受劉邦的倚重和信任,被任命為太子少傅,掌管朝政,他輔佐漢惠帝劉盈保住了太子之位,並協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他還參與了制定《漢律》和《九章算術》等重要的法律和數學著作。”

“到了晚年,張良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他選擇了退隱,明哲保身。”

“就這樣,一代功臣辭了官職,在黃袍山隱居下來,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張良晚年,不問朝政,專心修道養生,崇信黃老之道,渴望成仙。”

“他曾經說過:“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他還曾經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尋訪仙境。”

“他不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也不忘自己的親友和門生,他時常與劉邦、蕭何、韓信等舊友通訊,關心天下大事,他也經常教導自己的弟子和後代,傳授他的智慧和經驗。”

“張良在漢高後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他死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或遺物,只是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他的家人和弟子為他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葬禮。”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