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去世了,太子劉啟成為漢景皇帝后,竇廣國被授予章武侯稱號。然而,竇漪房的兄弟竇長君卻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很早就去世了。”
“真實版的麻雀變鳳凰,也是因為劉啟被立為太子的緣故,母憑子貴,在其長子劉啟成為太子的同年三月份,孝文帝封立竇姓皇妃為皇后。”
“後來劉恆駕崩,她便是尊貴的竇太后。因為漢朝是以孝治天下著稱的,她兒子景帝對她極盡孝心。再後來孫子劉徹即位時,她已是權撼朝野的太皇太后了。”
“竇皇后是無比幸運的人,她不像歷代後宮的許許多多爭寵的女人,她沒有經歷宮廷那種明爭暗鬥的權力之爭就得到人世間最高的榮華富貴。”
“這支權杖輕易就落在了一個沒有野心的女人身上。竇皇后身份的一步步轉變確實取決於她的好運氣,也許這是命運對這個年幼時受盡艱辛生活折磨的女人的補償吧。”
“竇太后是薄太后和呂太后的結合體,因為她既有呂后的政治手段,也有薄太后的仁慈,所以她沒有做出專權的這種事,但是在朝廷上她是擁有說話的權力的。”
“竇太后是西漢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雖然“黃老思想”不能夠開疆擴土,但是它確實間接地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在漢文帝時,就命令兒子景帝和竇氏家族都研讀黃老之術,有人對老子稍有非議,就遭到她的懲罰。她喜歡老子的書,不喜歡儒家學說,可是到了漢武帝這,大家都知道,他獨尊儒術。”
“到了漢武帝時代,雖然竇太后和漢武帝治國思想不同,但是竇太后很大程度上是支援劉徹的。”
“漢武帝初年,竇太后掌握實際權力,與劉徹觀點相悖時,劉徹都要屈服於她,劉徹的皇位歸根結底是掌握在她手中的,如果她不支援劉徹,早可以把他廢了。”
“竇太后一生雖然看似波瀾不驚,而且有點頑固不化,但她卻老成持重輔佐三朝,雖然保守卻並不專權,對於換儒家思想來說,雖然不滿,她也懂得以大局為重,才造就了漢武大帝。”
“老子的理念是什麼?人家追求“無為而治”,這套理念放在大漢初期剛剛建立的時候用,非常好,需要休想生息。”
“可是,漢武帝時期,不行!”
“漢武帝繼位時,國家正處於戰亂和混亂之中,他需要的不是休養,順其自然,也不需要嚴厲和法律的統治來治理,然而,儒家提供了一種平衡的觀點,強調君主的德行和仁義,以及對人民的關心和教化。漢武帝相信儒家思想可以提供一種合理而穩定的統治方式,可以治國也可以凝聚人心,重建家園,這才有了後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總體而言,漢武帝最終選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理論基礎,是基於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
“社會穩定和統一、傳統文化的延續、儒家學者的影響力以及對不同學派的權衡,都對他的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透過推崇儒家思想,漢武帝試圖在統治中體現仁義道德,建立穩定而有序的社會和政權。這一選擇對漢朝的發展和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也是竇太后和呂后的不同之出了,兩人都是把持朝政,但是竇太后有權但是沒野心,呂雉不同,有權也有野心,皇帝想讓誰當就誰當,也正因為如此,該皇帝做的事,她不干預,只是有個把握就行,總體來說,我覺得還是挺賢惠的。”
“漢武帝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駕崩,與漢文帝合葬霸陵。遺詔將自己東宮所有的金錢財富都賜予自己唯一還在人世的女兒,大長公主劉嫖。”
朱元璋:歷經三帝,不獨權,這賢后之名,該有!
樊梨花:也確實可以稱為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