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我自己,都對《本草綱目》吸引住了,在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本草綱目》裡的圖畫和講解,功效,去山林裡採摘各種藥材,不是為了賣而是為了自己吃,什麼野菜,藥材對身體好,我都採摘了不少。”
李時珍:張姑娘還有這樣的興趣愛好!好!好!好!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被後世尊為“藥聖”。”
“李時珍也算是從小學起,還有家庭的原因,他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
“當時民間大夫地位低下,大夫被豪紳貴族視為“下九流”,社會地位十分卑微。”
“李言聞對所受歧視刻骨銘心,自然不願讓聰慧的小兒子重蹈覆轍,而把改換門庭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李時珍身上。”
“李時珍雖酷愛醫學,但為了不辜負父親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暫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
“他聰明穎悟,才智過人,14歲便考中了秀才。李言聞樂得心花怒放,以為這下兒子升騰有望了。”
“誰知事與願違,從17歲起,李時珍接連3次鄉試都名落孫山。”
“嚴峻的現實,教育了李言聞,使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子,強扭的瓜兒不甜啊。從此,李時珍放棄了功名,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李時珍33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
“明嘉靖三十五年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
“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資訊,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藥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八項任務,在《本草綱目》上這八項都可以看到標註。”
“李時珍對藥物的觀察也很敏感,對藥物採用親自採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
“他打破了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此外,他還在陶弘景主治藥分類法基礎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藥分類法,創立了藥物歸經分類法。”
“在辭官後,就開設了一家醫館,用來坐診行醫,也更便於對藥物,醫術的瞭解和觀察,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醫館東璧堂。”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