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來又是和岳飛將軍差不多的人才。
劉邦:在好的將軍,沒有好的君王,能有什麼好下場。
趙匡胤:劉邦,跟著你打下天下的臣子都敢說殺就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就別說別人了。
曹操:咳咳!
劉備:咳咳!
邊關之內,營中,韓信看著光幕裡由後世皇帝發的這句話,眉頭緊皺,眼神冰冷的看向光幕,他有了種不好的預感。
“在說起宋代的時候,不得不提那眾多的宦官,也不得不提那精忠報國的王侯將相,楊家將在三代抗戰英勇的事蹟中,也少有人及。”
“楊業本名叫楊崇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大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崇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崇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以其子楊崇勳(楊崇貴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
“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崇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崇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
“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此後的三十年內一直在太原苦守防線,戰無不勝,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不過到了北漢末年,屢戰屢敗,他的無敵稱號算是消散了。”
“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時,劉繼業為北漢守邊,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就算後期經常打敗仗,也不能泯滅他的戰功,當時的五代十國,太過混亂,給予劉繼業的將士並不多,他的失敗也源於火力不足,戰士太少。”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恢復了自己的楊姓,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
“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
“從這以後,遼國只要看到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
“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
“潘美,字仲詢,漢族,大名人,北宋開國名將。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潘美不及弱冠之年便從軍,建立無數戰功。更是跟隨趙匡胤參加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以一萬破三萬。”
“潘美與楊業均為稱為北宋名將,這次也因抵抗遼而合作。公元979年,宋太祖在攻下太原之後,依舊想趁勢收復各州。而此時的兵馬未得到充足的休憩顯出疲憊。
與契丹有多年打交道關係的楊業出現,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