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鹼
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葉互生,革質,卵圓形,三裂,兩則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邊沿有缺刻。5萼圓錐花序,花瓣2,果實為長圓形,花期67月、果78月。遼、豫、魯、甘、陝、浙、贛、徽、湘、鄂、川、滇、貴、都有分佈。
烏頭這個名稱一般指的是川烏頭,還有草烏頭,一般指的是野生種烏頭和其他多種同屬植物,比如北烏頭(藍烏拉花)、太白烏頭(金牛七)等,是中藥學上的名稱。
烏頭含有多種生物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烏頭鹼、川烏鹼甲、川烏鹼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毒性表現
1、可突然加快心率、引發心率紊亂,解剖證明死於烏頭鹼中毒者的心臟收縮如桑椹狀。
2、可擴張血管,迅速使血壓下降。
3、影響腎上腺的活動,特別是能顯著的降低抗壞血酸的含量。
4、抑制中樞神經,呼吸中樞。
中毒表現
嘔吐、腹瀉、昏迷、肢體發麻、呼吸困難、脈搏血壓體溫下降、心率紊亂(這好像都是些廢話)
急救一般用大劑量阿托品(託品鹼可緩解心臟中毒,類似還有普路卡因、抗組織胺、奎寧丁)、利多卡因、乾薑和甘草、金銀花、綠豆、犀角等中藥。黃芪、遠志、牛奶等也有一定效果。
古時的標準軍用毒藥,塗抹兵器,配置火藥,關公刮骨療毒就是療得烏頭的毒.
短柄烏頭
短柄烏頭別稱雪上一枝蒿。
附子是烏頭(特指川烏頭栽培品)的旁生根,也叫子根,中醫講究在夏至和小暑之間發掘,好像是因為什麼“其性辛甘,大熱”的緣故,這時的未加工品稱“泥附子”。之後用鹽滷和食鹽混合液浸泡再曬乾的叫“鹽附子”,用滷水煮沸再用較稀的滷水浸過後用黃糖、菜油調色再蒸熟曬乾的叫“黑順片”(黑附子),不用黃糖、菜油調色直接蒸熟曬乾用硫漂白的叫“白附片”(明附片、雄片)。因其“性辛甘,大熱”中醫多用於各種“寒疾、風疾”比如傷寒、中風、風溼等,現在還多製成注射液用來治療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