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有孕(6)

鍾粹同鍾萃,古代是彙集精華、精粹的意思。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新增垂花門、遊廊等。

鍾粹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鍾粹門,前院正殿即鍾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簷脊安放走獸5個,簷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后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訢之母(時為)靜貴妃(孝靜成皇后)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后(即東太后慈安)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建築形制

鍾粹宮初名咸陽宮,據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咸陽宮改名鍾粹宮,咸陽門改稱鍾粹門;隆慶五年(1571年又更名,前殿為與龍宮,後殿為聖哲殿。清初又復改稱鍾粹宮,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前期此宮為嬪妃們的居所,明隆慶年間鍾粹宮為太子所居,到清代又成為太后及后妃們的生活區。

鍾粹宮屬於內廷東六宮中的一座院落,南北長47.38米,東西寬47.9米,平面近方形,分成前後兩進院,前堂後寢。前院正殿即鍾粹宮,坐北向南,是一座面寬五間、前出廊歇山式屋頂大殿。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出廊單簷硬山頂。正殿左右有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通。正門名鍾粹門,坐北向南,是一座帶斗拱的單簷歇山頂琉璃門,左右嵌有琉璃花飾照壁,門內有懸山捲棚頂倒座式垂花門,垂蓮柱內建四扇可開合的屏門,門的兩側依南牆建遊廊,與垂花門及東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帶圍廊的格局。後院也是一正兩廂的三合院,不過較前院規格略低,屋頂都是較低等級的硬山式樣,院中間有高出地面的南北甬道與前後殿相蓮。後殿左右兩側有較矮的東西耳房和卡牆,自成小院。後院甬道西側有井亭一座。鍾粹宮這組建築是一座典型的宮中宅院。

經實地勘察,鍾粹宮正殿自明初建成後至清代只做過區域性維修,至今仍儲存著明代早期的框架形制。

正殿的平面佈局,面寬與進深從中央明間起向左右次、梢間逐漸減小尺度,主次分明,這種分佈方式比宋、元時期更為明顯,併為清代所沿用。明代早期官式建築柱網分佈已是嚴格對稱的格局,四柱一間也是這一時期的基本方式,柱子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這種做法依然保持宋代的遺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