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玫妃重生記> 咸豐皇帝的後宮(5)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咸豐皇帝的後宮(5)

17.錱常在,戴氏,披甲人吉祿之女,原為宮女。

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封為錱常在。

咸豐九年五月初六卒,初七卯時殮入彩棺,十一日辰時行初祭禮,十四日卯時行大祭禮,十七日寅時由西華園奉移田村西所暫安。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奉安定陵妃園寢。

18.瑃常在

瑃常在(?——1859),暝諳氏,清文宗奕詝(咸豐帝)后妃,無子女。初為春貴人。後降為明常在、明答應,又封為瑃常在。瑃常在妃位起起伏伏,緣故不明。,咸豐元年為瑃貴人;三年降為明常在;五年降為明答應;六年為瑃常在;九年(1859)去世。

在咸豐皇帝的後宮之中,起起伏伏的嬪妃不止一個。

在古代男權社會中,皇帝的妃子們是距離權力中心最近的女性群體,她們中的大多數在宮中享受著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但答主認為再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掩蓋不了妃嬪群體的悲慘命運。

首先,我們就從豐富的物質條件開始說起。在古代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皇帝是皇妃們無可辯駁的唯一佔有者,皇妃的生活狀況從側面上體現了皇族的顏面。答主認為,她們雖然很靠近最高權力的核心,但皇帝的賞賜並非單純獎給個人,其體現皇恩的意義遠大實際。因此,皇妃在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也被條文嚴格的後宮制度牢牢地控制在皇宮之中。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這麼一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後宮妃嬪們雖然都是皇帝獨佔的性物件,但其群體規模浩大,少則數千,多則逾萬。在《新唐書》裡就有記載唐玄宗後宮“宮嬪大率至四萬”。對於眾多妃嬪,她們的命運很明顯的只有兩條,即受寵與否。

一個皇帝佔有成千上萬異性,這種極端的性別失衡必然導致這樣一種情況:除了少數妃嬪與皇帝發生頻繁的互動外,大多數形同虛設,白白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正如杜牧在《阿旁宮賦》中所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後宮苦悶寂寞的妃嬪生活可見一斑。

而對於極少數被皇帝寵幸的幸運兒,即使過上了富貴絕倫、榮耀顯赫的生活,也並不能改變她們卑下屈從的地位。正所謂“伴君如伴虎”,若不對皇帝惟命是從,就會遭遇不測,輕則貶黜,重則賜死。面對男權社會里擁有最高權力的男性,妃嬪僅僅是其滿足慾望和傳宗接代的工具。

由於後宮妃嬪眾多,除了要取悅最高權力和財富的掌握者,對於群體中的其他人也要“下足功夫”。由於爭寵的物件的至高無上,不可避免的使競爭從激烈發展到殘忍。呂后在劉邦死後,對其生前寵愛的妃嬪們大加報復,甚至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其殘忍程度答主不想形容。

而在古代,女性沒有入仕的正規渠道,即使後宮女性們也不可能直接參政。她們想要獲得權力,就只能透過皇帝。而達到目的的唯一途徑就是“色”和“性”。歷史上的呂后,武則天,慈禧沒有一個不是依靠男人而當權的。同時,女性掌握最高權力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武則天為了登上權力的寶座,不惜毒死自己的親身兒子,踩在親生女兒的屍骨之上。親情被權力和利益吞噬,本來的母性也喪失殆盡。再有記載的,朝代之中,後宮妃嬪的爭鬥就沒有停息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