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
聚集在黃極殿內的群臣,當聽到自家天子所講後,那心中可謂是湧現出陣陣驚駭,自家天子到底還是啟用了新的勳爵體系啊。
尤其是荀彧、程昱、田豐這些文臣,那臉上露出了各異的神情,異姓不封王的慣例,難道就真的在他們大唐打破了嗎?
按照呂布的規劃,大唐日後奉行的勳爵體系,以親王為首,後續以此為:郡王、國公、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七級。
每一級的爵位,又細分為一等、二等、三等。
更為重要的一點,所授封的勳爵之位,不在現有疆域內授封食邑,日後在打下塞外之地,或者更遠的地域,才會補封食邑。
呂徵看了眼殿內相聚的文武大臣,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然這些壓力他自己必須要克服。
雖說呂布在燕京登基稱帝,然在外領兵的各部主帥、副帥、將領,那並沒有迴歸到燕京,參與到這場盛宴。
畢竟對於呂布來講,相比較於這些虛的東西,確保邊陲之地的穩定,那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徵西將軍曹操,徵北將軍孫堅,所立戰功超群,為穩定我大唐邊陲,立下赫赫戰功。
特授封曹操,為魏郡王,一等爵,世襲罔替;特授封孫堅,為吳郡王,一等爵,世襲罔替。
……,特授封黃忠為楚國公,徐榮為遼國公,高順為榮國公,李存孝為秦國公,徐晃為趙國公,張郃為梁國公,公孫瓚為燕國公,張遼為晉國公,典韋為邢國公,許褚為徐國公。
……,特授封賈詡為涼國公,程昱為黃國公,荀彧為齊國公,郭嘉為英國公,李儒為衛國公,滿寵為宋國公。
上述十六位國公,皆為二等爵,世襲罔替。
……特授封張燕為黃國公,陳到為魯國公,趙雲為昌國公,臧霸為定國公,高覽為平國公;
夏侯惇為安國公,夏侯淵為信國公,曹仁為興國公,程普為沈國公,黃蓋為申國公,穆順為經國公;
太史慈為溫國公,麴義為虞國公,馬騰為靖國公,樂進為蔡國公,魏續為褒國公,李整為曹國公。
……特授封荀攸為鄂國公,田豐為慶國公,沮授為勳國公,王允為蔣國公,郭縕為江國公;
孫靜為海國公,呂虔為洛國公,朱治為羅國公,賀齊為榮國公,吳景為穎國公,嚴象為黔國公,馬鈞為豐國公。
上述二十八位國公,皆為三等爵,世襲罔替。
此份郡王、國公授封之人,皆不授封食邑,待日後我大唐掃平塞外之地,再酌情進行補封食邑,欽此!”
伴隨著呂徵將兩位一等郡王爵,十六位二等國公爵,二十八位三等國公爵宣讀完,黃極殿內的群臣,那心中湧現出了陣陣驚駭。
誰都沒有想到,他們的天子,竟然授封出這麼多的國公之爵,然上述所授封之人,皆有著他們相應的功勳,這也讓那些尚未授封的文武大臣,心中都在思索自己所授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