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強令,必須打下石堡城。
崔珪雖然沒親自勘查過石堡城,從往來的書信,崔珪也知道,這一戰······難。
這也是他一個長史也動身前往前線的原因。
打下了,勝了固然是好。若一旦敗了,或者沒有達到聖人的要求,他留在後方,便是錯。
往來書信中,有向信安王建言者:石堡城據守險要,又是吐蕃非常重視的地方,這時率軍深入,敵人必然拼命拒守。如果不能取勝,那麼撤退就會狼狽。不如按兵不動、謹慎穩重,觀察形勢。
崔珪更傾向於這樣的戰略。然而,信安王節帥卻說:“作為人臣,豈能畏懼艱險?如果眾寡不敵,那麼我就以死繼之。只要對國家有利,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可惜的?”
這也是崔珪這次說服信安王帶徐義出征的原因之一,他希望有徐義在,有孫神仙瘡科的傳承,能讓大盛的軍卒少一些死亡。
可能是有些杞人憂天了。
在徐義吟出那首詩文時,崔珪沒有被徐義的大轉折帶動,反倒是心中擔憂更甚。
也就懶得琢磨徐義到底是不是有才情了。
這正是徐義希望的,特別是看到來福在戰馬之間靈活的穿梭,時不時過來親近一下。
不叫,不咬人,這讓徐義的心情很舒暢。再沒有來福這般懂事了,比他們都強。
看徐清河凌風子他們一起嘀咕自己剛才背誦的詩文,徐義特別的反感······沒覺得你家將主是失誤了嗎?有必要落井下石嗎?
哼!徐義打一呼哨,來福飛奔而來,一躍而起,輕鬆的落在馬背上。
“參軍,你這大狗跟你真親,跟人似的。”
怎麼感覺像罵人?看了看是申屠,不計較了,他就是個憨貨。不過,比徐清他們強,不陷將主於不義。
“來福,去跟你申屠哥哥親一個······”
看到來福躍上申屠的戰馬,大嘴張開讓申屠狼狽時,徐義心情大好。
······
徐義一直沒關心在哪大戰,反正也輪不上他對戰。
可這一路的風景,徐義很熟悉······這就是他半年多前走過的。
只不過徐義是從西北向東南,而出征的隊伍是從東南向西北。
雖然時隔千年,山形水勢的變化並不大,不是滄海桑田。
“申屠,咱們這次出征是打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