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徐義是孫思邈的傳承人,那可是神一般的人物,即便是聖人,也不能隨便處置。
可徐義自己清楚,自己就是個外來人,即便算上什麼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在如今的大盛,那也是個菜,黃花菜。
說遠了,這還是在談判過程中呢。
在玄成子等人恭喜了李煒和崔珪以後,書歸正傳了。
說釀酒。
“李伯伯,崔叔,小子覺得釀酒這事,還是留在公明殿合適,或者說留在麥積山合適。”
“第一是說水源,小子雖然不知道秦州乃至長安的飲用水來源,想來肯定不會比這裡的山泉好。所謂好水出佳釀,水質決定酒的品質。”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酒的產出產量的問題。規模化生產,對於精品而言並非好事。”
後世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徐義沒法舉例說明。道理嘛,自己也懂得似是而非,就這樣扯著說吧。
能懂了就懂了,懂不了······這剛認了親,應該不至於不給面子吧。
“這酒釀出來,所針對的客戶就不是整個大盛朝的所有人,而是少數人,也就是有一定消費能力,達到一定階層的人。”
“酒的品質,要做到的是,讓所有飲過的念念不忘,讓所有沒有飲過的趨之若鶩。因此,必須要控制產量,在市面上形成時時都缺貨的狀態。”
“最終要形成在整個大盛朝,所有人都覺得能喝上這金麥釀,是一種身份,一種層次,一種境界。”
隨口就禿嚕出這樣金麥釀的名字了,想了想挺順口,也相當有層次······徐義,你太有才了,根本就堵不住的光芒四射。
說了這麼多廢話,確實有點廢話,若是後世,就一句:賺有錢人的錢。
“金麥釀?好名字!老夫為此釀題名,想必也是一段士林佳話了!”
沒聽懂,除了這個名字吸引人,其他什麼品質呀、層次呀、規模化呀都沒聽懂。
不過不妨礙李煒和崔珪理解徐義的意思。
就是說,釀酒就留在公明殿了,儘量出產的少一些,賣的貴一些。
貨不是產的越多,買的越多就越賺錢嗎?
隨便這孩子吧,反正這一通廢話說的挺玄乎的,試試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