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人的記憶包在出發前就經過篩選封存起來,並不像AI一樣隨機組合,男女各十萬份,最後一段都是填寫殖民協議透過訓練後進入完全靜止艙,所以從他們自身看也算是槍騎兵的船員,只不過他們屬於登陸部門。
除了克隆人,在旅途中因心理評估狀態被淘汰的船員也進入該階段,他們被修正記憶後會和克隆人一起成為首批殖民者。
克隆人與船員不能直接碰面以免穿幫,行動區除了入軌前後新搭建的掛載艙,還能動用原B組生活區。原B組成員則和A組合流,之間採用物理隔離的手段,除非艦長重新送電,否則是沒辦法透過破解和硬來打通通道的。
克隆人每天會“解凍”二十人,預期第一次登陸需要投送一千人。
他們做適應訓練的時候,槍騎兵的艦長和正式成員,已經忙著為登陸工作做新的準備。
殖民艙(非掛載)中的資源隨著各項工作的展開,搭建掛載艙、投送的人造衛星、衛星觀測裝置、製造克隆人,富餘的空間越來越多,殖民準備程式進入該步驟後,殖民艙的空餘空間被重新利用起來。
船員們透過遙控機械將殖民艙中扎堆放在一起的裝置按步驟重新擺放排列,在殖民艙中建立了一個後勤工廠,它將利用殖民艙中的錠狀資源,製造各種裝置為後續的地面行動提供額外的支援。
此外,對本地空氣動力的資料蒐集與整理也進入實質行動階段。該階段透過特殊的衛星向大氣內投放微型無人機實現。
原理不復雜,作用卻很大。
槍騎兵搭載的空天飛機採用的是地球指標加一,為應付惡劣環境可以透過加裝拓展翼提供額外10%的升力,然而LaIVX1的空氣浮力還要略大於地球,之後的飛行器翼展可以減小以降低空氣阻力。
隨著各種各樣複雜異常的準備程式一項項完成,終於到了殖民日。
兩艘空天飛機同時被投進大氣層,經過四十分鐘的減速與飛行,然後在指定位置降落並趴窩了。
……是的,空天飛機趴窩根本就在預料之中!
首次登陸點有很多要求:氣候穩定、臨近河流、遠離可能遭到風暴襲擊的海平面、半徑50公里內沒有定居型的大型野獸、半徑300公里內能找到鐵、銅、銀、錫、硝石、石油六種重要物資(規模無所謂,最好露天)、本身是超平坦地區。
對一個行星來說滿足任意兩個乃至三個要求的地點數不勝數,但完全滿足各種條件的地方,最終只找到了兩處勉強湊合,可惜另一處有古精靈原住民部落,降落點完全沒得選。
該降落點最大的缺點是“超平坦”無法達標,空天飛機起落架頂不住顛簸,在槍騎兵上的三次模擬登陸中只有一次有一艘空天飛機沒趴窩,因此也算是早有心理準備。
接下來的行動有點像當初在第二世界開拓MR251的海默星E6衛星。
登陸人員分作三批,一波負責安全,一波建設臨時營地,剩下的修臨時跑道人工製造超平坦地形。那艘被修補過的空天飛機運了很多裝置下去,本地也沒有原生蟲族那麼厲害的生物,過程很順暢。
等臨時營地建成,開始用空投艙投送大型裝置,並很快利用大傢伙更換好空天飛機起落架、重新填充燃料。
如果要求足夠低,其實到空天飛機可以重複利用的階段,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可人類做星際殖民的夢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怎麼可能滿足於此。
透過空天飛機回收各種原材料,投送新的克隆人、裝置,短短的兩個月間就建立了個跨度一百公里,由三個小鎮組成的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