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滲透蟲的工作很單一——找到目標,撲過去,用尾巴扎入目標外殼。
它所有的滲透能力,都來自同一條尾巴,這條尾巴集中了幾位魔王的衍生力量。
太空蟲群雖然很厲害,但甲殼的強度並沒有很離譜,畢竟面對高能武器作戰,需要的是複合型的緩衝、散熱甚至折/反射能力,這種情況下蟲群也不需要強調外殼強度。
幻影滲透蟲的尾巴最末端是結構非常複雜的合金結構,從微觀層就是面向六個方向的低周波鋸齒,幾乎能貫穿任何型別塗料。
……是塗料,不是裝甲本身,太空時代的防碰撞塗料是個很大的類別,它們是面對不可攔截的微型天體的第一層保護,憑藉人力小刀小鑽的根本不能造成任何破損。
此外,滲透蟲用於配合突破的還有生物手段,尾尖完成固定後,會為接觸點增溫,釋放強腐蝕物,同時還會對強腐蝕物接觸區噴純氧。透過複合方式,會連尾巴尖端的金屬結構和目標表層裝甲一起瓦解。
接下來就是滲透第二階段,建設入侵巢。
魔王們與人類的僵持不止是蓄積力量,也從未停止過情報的蒐集與利用。
人類太空設施的塗料、最外層裝甲下面是什麼?往往是隔離區和緩衝區,其中的區別在於隔離區是惰性氣體,緩衝區為液體填充。這裡距離設施的內部,還有一層強度很高的結構體。
滲透蟲第二階段的工作就是在隔離區建造生物壁,產下卵囊,注射專為此項所囤積的營養液,然後就沒它的事兒了。
後面的事兒就是小蟲子們的活了,釋放三號寄生蟲所需的二型空氣觸酶自然也是其中一項。
其實從某位魔王從左翼帶來的技術,滲透蟲也獲得了潛行能力。
可惜的是它們在單獨行動時,因體型關係無法搭載更復雜的能力組合,很難在二十萬公里以上的距離捕捉到戰艦動向。而動用速度切換時,自身產生的熱量會使潛行短暫失效,很難避開攔截系統完成對運動作戰中的戰艦接觸動作。
整體來看,只是初次少量投入行動的滲透蟲,還很難對戰艦部隊造成實質威脅,可若魔王們因為滲透蟲對後方體系的破壞形成了其他想法,說不定就會讓防線構建成本再次增加。
回到東線的戰鬥。
蟲子的突襲表現出要直接把東線體系整個碾壞的氣勢,讓亂糟糟的東線指揮部不得不放棄一直以來想要保持實力與西線聯軍分庭抗禮的幻想,拿出所有可用的儲備物資、武器跟蟲子拼了。
在這種背景下,本次東線防禦戰,重新整理了支援武器持續投放量的最大數量記錄!
或許內部有矛盾,或許部隊也不夠精銳,但是掏出家底的結果,是東線居然在西線對K12以外地區完成警戒部署之前,把戰損率控制在11%不到,遠遠不到戰線崩潰所需的18%最低值。
等警戒艦隊的一類偵察艦回沖K11對蟲群的增援群落造成幾次毀滅,西線聯軍的首支艦隊加入到防禦中,局面終於被漸漸控制下來。
可是還沒等戰火完全平息,剛剛出去不久的警戒艦隊傳回更糟的訊息,緩衝區各地出現無數規模大小不一的蟲群,似乎是慢一步完成調集的部隊,初步估算整個緩衝區堆集的總質量已經是前一波的三倍!
三倍!還在繼續增加!
東線消滅掉前面的波次,就消耗了超過七成的支援武器庫存,假如不計算支援武器,東線部隊決戰到底,也就能勉強消滅掉兩倍於之前的襲擊。
一類偵察艦在蟲群大規模扎堆時能透過反向衝回幫忙消滅一點點蟲子,然而根據多次交手的經驗,蟲群不會一次投入所有的力量,給一類偵察艦太好的機會。嚴重的是,整個K11,除了執行任務中的部分,待機的一類偵察艦隻有不到十艘!
能稱得上好訊息的,大概只有緩衝區足夠大。它大到其中一半的地方根本無法一次跳到K11,蟲群至少還需要兩三個小時來調整才能啟動進入戰場所需的跳躍動作,即使蟲群真的打算拿下K11,至少還給防禦方留下了五小時以上的空擋,足以讓西線聯軍趕到東線完成佈置,甚至透過跨星系通訊手段,從本土再調集少量一類偵察艦進來。
可是,夠嗎?蟲子的規模不會繼續擴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