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羅琳共和國沒有執行外交發布的慣例,但這次芙羅琳被蟲群突襲的訊息傳開後,為避免他國藉口進入芙羅琳“幫忙”,她們也在隨後邀請到一些大媒體代表進行了事件相關的說明會。
經過K11西線聯軍渠道的流轉,民團陣線隨後拿到了芙羅琳公佈的部分戰場還原模擬資料及指揮艦實時畫面。
可以說芙羅琳對付蟲子的手段給所有人開了個很大的腦洞,純機甲或戰機部隊能對付蟲群的話,如果能做好成本控制,似乎戰爭成本比現在的體系低不少。據說帝國和聯邦已經有派代表去芙羅琳試圖洽談購買機甲的事宜,不過外界對結果並不看好。
或者有人很難理解以帝國和聯邦的力量,若是能許諾一些好處比如更好的星際外界環境,芙羅琳怎麼可能拒絕,然而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其一,芙羅琳的機甲採用的是沒註冊專利的獨家保密技術,哪怕在銷售前去註冊專利,有心人也能據此蒐集到相關需求,以帝國或聯邦的力量,不說複製,根據專利提供的線索造出效能接近的機甲是不存在問題的。
其二,芙羅琳畢竟國土範圍有限,很難學習帝國和聯邦的戰時產業轉型策略。哪怕排除了技術外洩的可能,一旦承諾大量銷售,就需要新建大量相關設施而不是由很多其他廠商分攤非關鍵部位的製造,這種產業結構的改變在現在能提高利潤,但是銷量降低後很多都會變成難以用於別處的虧損單位。舉個簡單的例子,礦產,外需增加的前提下,芙羅琳若不想外人頻繁進出MR247,必須擴大產能,多餘的產能在銷量下降後,由於芙羅琳的內需有限是沒有辦法轉型的,只能封存起來乾等著下一次大批銷售的機會,事實上增加了產業運作的平均成本。
潘文綜合了各方資訊,覺得帝國和聯邦白跑一趟可能性也不大,可能會獲得小批次的供給,不過小批次也會是芙羅琳較早期的技術而非現役型別。話說回來,買東西搞不好並不是帝國和聯邦的主要目的,把芙羅琳拖進人蟲大戰分攤壓力看起來還更重要點。
在這樣的環境下,潘文作出了前述決定,將自家的超限機甲技術拆解,進行技術擴散。
做出該決定,除了現在大概是機甲技術能賣出最高價的時刻,另外也想看看更多的機甲參與是不是真的能改變防守方的某些劣勢,反正機甲對資源的消耗也不大,對整體後勤系統的影響很小。
要拆解超限機甲技術就需要動用小黑屋,那是個大錢坑,而潘文在進入前線後資金餘額基本都在應付補給需要,勉強按月囤積船員們的年薪。
潘文也不再是當初拉著幾條船自己去挖礦的海盜頭,弄錢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融資。
機甲、戰機技術在星際時代是個門檻不高的產業,如仿製別人的戰機/機甲,一般兩個集團的市場不重疊就不會發生專利衝突,睜隻眼閉隻眼就算預設了。
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機甲/戰機的利潤並不算好,即使在單價上獲得超過30%的利潤看似遠高過戰艦的10%15%,然而哪怕是機庫容積相當寬鬆的巡星艦,也不會配備多少,大多數戰艦的戰機/機甲部隊不會超過二十四架。
可以說戰機/機甲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下降後,被各船廠故意出讓以最佳化產業結構的邊角料,融資的標的也不需要找什麼大廠,民團陣線內部就能滿足產業鏈與技術需要,當然前提必須要有超限細胞的各項技術資料。
召集民團陣線內部擁有相關產業的商團開了幾場討論會,潘文很快獲得了一筆超過十萬星幣的初期資金或者叫首期專利授權費。
潘文無意在之後的產業中佔多少股份,以換得更多的現金流,也正是他在股份上沒有提出要求,參與的商團在看過超限機甲的實際操演後給錢相當痛快。
拿到錢的潘文很快趕回MR251鋼殼港的小黑屋,在股東們莫名其妙的眼神中停留了一天,沒有與任何股東直接接觸又跑了。
路上艦隊在MR243停留了兩天,申請了一大堆專利。
再回到K11,超限機甲擴散計劃立刻進入實際運作階段。
因為資金充裕,而潘文也有想法獲得更多的後續專利授權費,本次分解出的技術很細緻。包含兩個不同世代的超能細胞體儲存/培養/封裝、安全神經接駁技術、微型生物超能力共鳴器等等。其中安全神經接駁技術是已有技術,不過超限機甲搭載的接駁技術還要承受超能力衝擊,只是同名而已。
拿出成套技術不到兩天,潘文就拿到剛剛整合改名為使徒機甲廠的早期報告。
潘文只有機甲廠3%的乾股,既不參與管理的股份,報告不涉及管理、銷售專案,僅闡述機甲廠的開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