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4星系,G2行星上空某礦業救援船。
“頭兒,我們已經看到求救船了,預計三十分鐘內對接。”船上的船員正在透過視訊向老闆報告。
“眼睛都給我睜大點,最近普通事故和救援船事故很多,可能有什麼不好的東西。”
如救援船老闆所言,K34星系本月共接收到六十三起太空艦船求救訊號,其中超過半數都不是戰鬥損壞。更難讓人理解的是,參與救援的船有三十艘的人員神秘失蹤了!
這些情況救援人員心裡都清楚,進入接駁狀態前所有要進入救援程式的人員和裝備,都已經在隔離艙接受了全面檢查與消毒。
救援艙蓋被從外面開啟,通道開啟的第一時間,十二人的救援小組立刻就有兩名戴著奇怪頭盔的傢伙上前兩步觀察密封駁口。這兩人的頭盔比隊友們的大了兩圈,並且有六個柱狀裝置在外,整個頭盔甚至比旁邊穿著動力裝甲的隊友都大。
“沒有奈米生物侵跡象。”
這是專門的救援用奈米生物探測頭盔,在大銀河時代的歷史中,非戰鬥型失事飛船且造成全員死亡的案例中,有7%左右是因為醫療奈米機器/生物洩露或發生突變導致,由此應運而生了非固定式便攜奈米探測儀,它們戴在人的腦袋上,精度自然無法與固定式相比,卻也能觀察到三十米內哪怕最細微的奈米生物入侵跡象。
確認駁口安全之後,一行人才小心翼翼的透過駁口,從求救船側封閉通道,開始檢查求救船內情況。
由於接到求救到現在為止,救援船都沒有接到任何人工通訊,救援隊不敢掉以輕心,並不追求行動速度,先謹慎的將整個救援通道徹底檢查了一遍。
“他們到底遇到了什麼,逃生裝置沒有動過!”
救援通道分為兩種,救援隔離室與逃生救援通道,區別主要看艦船大小。小船的救援隔離室是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僅能從外部開啟,艦上的人是無法從內部進入的。
而救援隊現在所面對的救援通道屬於一艘船上有好幾條的救援管道,它同時連線著個人或小組逃生艙。救援通道與艦內人員的活動範圍有所交叉,如果不是艦船直接爆炸,理論上無論如何也有船員能達到逃生通道的,然而現在救援隊所到達的救援通道卻沒有任何使用的跡象。
拿到檢測結果,救援隊長與救援船艦橋控制室進行了對話。
“小美,你聽到我們的結果嗎?”
“聽到了,控制室的檢查結果艦船完好無損,這個型號的救援程式要在控制室裡開始才會開啟救援裝置的發射蓋,我們在外面無法檢查數量,還需要其他幫助嗎?”
“生命特徵掃描的結果呢?”
“現在返回的資料太少,暫時沒有任何發現。”
救援船的生命特徵掃描有三種,艦載掃描是從外部開始,面對眼前的戰艦效果非常差;第二種是接駁艙附屬裝置,該型號比人員攜帶的第三種便攜型號功率大的多,不過在戰艦的層層隔離下,也需要透過人員活動範圍擴大才能搜尋到更多特徵。
沒有辦法,工作仍然得繼續,救援隊伍緩緩行動,逐漸擴大並在已經經過的地方留下貼片式偵查器,以幫助他們掌握求救戰艦上的實時動態。
若不是最近的流言太兇,一般貼片式偵查器與動力裝甲根本不會在這種礦業救援船上被動用,整合在救援太空服中的掃描/探測器足夠應付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
小心謹慎且全副武裝的救援隊在行動時間半小時後,終於有了發現。
救援艦的各種裝置通力合作,提前了三道牆為救援隊標註了一個人形活體。
發現活人,可此時救援隊的十二名成員卻沒一個人高興的起來,整件事實在是太詭異了。半個小時來他們已經檢查了六條通道,涉及兩層甲板,向核心區直線距離縮短了一百米,按裝置的能力,搜尋範圍應該波及到至少四分之一艘船。假如它是改造過的武裝商船這種人員密度還勉強能說得過去,可腳下這艘船最後的出港記錄顯示載員有一百三十人!
不管心理活動如何,救援隊還是要接觸活人,不過戰艦上的艙門在沒有控制室的配合下,即便有專業的救援裝置和對應的解除自動武器指令,也沒辦法跟陸戰隊一樣用開牆的方式做直線移動,一行人終於在繼續繞行了二十分鐘後才到了被發現活人的一牆之隔外。
之前發現的人形活體已經確認是個活人,而且仍然沒有發現第二個活人。
“他感染了。”隔著一面透明的觀察牆,一名帶著奈米生物探測頭盔的隊員說。
“感染了什麼?”
“也許是破傷風?”
“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