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可能是我想多了。老闆,你什麼時候再去海默星?”
“等你休完假就去一趟吧,到時候差不多也一個月了,241那邊的傭兵可能正在找黃金號,晾他們下也好。”
潘文很簡單的就決定了線路,艦隊船少就是這點好,不用太糾結超空間跳躍的燃料成本,何況黃金號的能源體系在跳躍中幾乎沒有成本。當然這次的決定玩家們也立了功,潘文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回MR242前被那群玩家遠遠吊著追了一路,說沒有什麼奇怪的打算他可不信。
回到賽格伊斯,宣佈放假五天,讓很久沒在港口停留超過三天的船員們樂呵樂呵。
疤龍去了MR251,修復反雷達塗裝的事情就交給財務代表們去聯絡其他工程隊。潘文自己則再次鑽進位於服務中心地下的黑屋裡搞鬼。
兩件事,一是為艦隊補充一艘由卡姆X-VI改裝的少尉級護衛艦。這件事早前就能辦,當時潘文想存錢做件大事就忍住了,然而在D21開發案中意外的弄了個增資讓家產少了兩萬多星幣,這次去MR241還花了不少精力打錢,資金方面對比前次離港時還有所減少,乾脆把第二艘少尉級拿下,改變艦隊結構後黃金號超能炮當普通主炮用都有不低的火力,有利於裝“弱”雞。
第二件事,則是把超限機甲的下個型號正式弄出來。
早前潘文一度想把超限機甲這些小玩意給拋棄掉,最近在MR241跟玩家搗亂反而讓他改變了心意。
玩家可能是因為有“包裹”這種神器的存在,對戰利品存放空間的需求似乎不怎麼高,相對的,他們所配備的戰機數量是高過正常標準的,最近潘文還發現他們越來越多的用起了導彈戰機!
顧名思義,導彈戰機就是以支援武器導彈/魚雷為主武器的小型飛行器,受限於戰機本身的偵察能力,其配備的導彈尺寸要比戰艦用的小很多,射程自然也稍短,大概叫做密集導彈比較合適。戰爭史中有一段時期導彈戰機很流行,因為密集導彈就算射程再短,那也比戰機配備的“小匕首”強的多,而且它仍然保持了實體武器的優勢,無視護盾和更具貫穿性。
導彈戰機最終沒有大量留在戰場中,源於幾個缺陷。
其一是命中率,前面有介紹,現代導彈為遮蔽電磁武器的攻擊和可能出現的駭客手段,一律是發射前完成所有的資料輸入。而密集導彈體型太小,根本達不到電磁遮蔽需要的外壁複雜度,所以長期是發射出去就不見了。
如果說前一個還能用成本低增加數量來彌補,下面的缺陷就是致命的了,那就是末端突防效率。別看密集導彈小,實際上它的突發速度還達不到現代常規導彈的程度,現代導彈末端突防是按萬公里/秒計算的,接近脫離速度的情況下,哪怕一個小小的遊離氫分子撞上,都是具有爆炸力的。密集導彈高速時過小的體型和質量導致其穩定性缺失,最終速度和精度無法平衡。攔截技術的逐漸提高,密集導彈卻無法攻克先天缺陷,致使它們在戰場上攻擊末端的表現越來越差,訂單自然也就一落千丈。
玩家重拾這種被戰場淘汰的戰機,潘文可不敢說他們是二貨。
超限機甲組在一次敵艦解體的過程中,近距離拍攝到了一架沒放出去的導彈戰機。從拍攝到的畫面分析,新的導彈戰機捨棄了常規戰機的小截面修長外形,採用了翼型支架結構掛載導彈,使用的導彈似乎就是常規艦載導彈。既然沒有為了發射更多數量使用密集導彈,那麼導彈本身的缺陷就不存在了,付出的代價僅僅是戰機本身無法直接作戰而已,轉變為真正的支援型戰機。
也正是這張近距離圖片,讓潘文改變了心意。
現代戰鬥中戰艦在三十萬公里外很難拍攝到對手的細節畫面,在物理成像啟動前戰鬥是建立在數字定位的基礎下的,畫面多數是得到足夠資訊後,由主機系統根據資料庫儲存的各艦船資料還原出來的,並不能等同於對方的實時狀況。而出動戰機也不會有多好的效果,除了敵方會用戰機阻攔外,戰機在戰場上的生存率全依賴速度,而速度卻會導致質量較輕的他們稍有失衡,它們的射程就是因此才無法提高而不是武器技術不能做到,同理,靜態畫面一樣需要非常穩定,才有可能在數萬公里外,拍攝出一些很小的細節。
這樣就能凸顯出超限機甲的作用——擁有護盾的它們能非常靠近敵艦,在非主武器瞄準範圍時甚至直接進入副炮攔截區,即使穩定性不夠,距離夠近就能讓它們拍到很好的戰場實景。這種能力在今後越來越複雜的戰鬥中會顯得很有用,比如能直接拍到某些小傢伙不顧星際公約亂丟空雷這種雷達偵察不到的東西。
有了目標,二代機就不再是單純的裝置升級,潘文希望能把它們定位為高階偵察兵,要求是能在戰場中經常性進入相對靜止姿態,以超高畫質級圖形偵察作為戰艦數字偵察系統的有效補充,偶爾能抓到點玩家不為人知的小陰謀更好。當然,幾槍打穿巡邏艦引擎系統的功能也無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