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換裝是逐步進行的,所以一個月前只能見到偏老的型號如“霍爾”級,而現在這些船隊中卻出現了近期型號的巡邏艦“康妮康斯坦斯”級。“康妮康斯坦斯”級與“霍爾”級是同一噸級,但是僅僅裝置、武器的更新換代,就導致她的主炮射程、武器攔截精度、護盾強度等效能都有近30%的提升,當然這種玩家眼中的“精品”裝備價格也不會便宜就是了。
隨著官方換裝的進度,中型巡邏艦這種勉強可以劃歸小型艦船的戰艦也會被新型號替換掉一些,而它們逐漸出現在市場上才真的會讓海盜們開始感到不安——比如潘文這樣的。
中型巡邏艦雖然也是巡邏艦,但是它們和輕型巡邏艦的差距,就像輕型巡邏艦和炮艇之間一樣。相比輕型巡邏艦,先不論護盾、艦體強度之類的基本,光是功能上,炮艇就無法執行主動超空間通訊、無法超空間跳躍、不具備超能力共鳴元件。而中型巡邏艦對比上一級,她們最大的提升便是如同護衛艦般的全方位同時攔截能力,另外也具備了在實戰中能真正發揮效果的機庫,而不再僅僅是裝幾顆機雷,常規中型巡邏艦已經能算是縮小版護衛艦了。
中型巡邏艦對比輕型哪怕進步再多,與護衛艦還是有著不可跨越的實力鴻溝,然而潘文絕不敢像對待輕型巡邏艦般的對待她們。簡單的對比一下就能明白,中型護衛艦的主炮能級多為7到8級,其中的特殊艦船甚至有9級的,這樣的能級,一旦全額命中,哪怕是重錘號,也只需要最多九艘就會被即刻貫穿護盾產生真正的傷害。煩人的是護衛艦主炮哪怕在經過增強後也不可能一炮就讓她們失去戰鬥力。
前段時間手術刀號入列後,潘文要求戰術組做過重新評估,結果是以現有的三艘護衛艦對付輕型巡邏艦,大概能在重傷前摧毀掉近六十艘,假如我方艦隊在接戰前有足夠的初始速度,數字會更大。然而換成中型巡邏艦的話,只要湊出三十艘就會對潘文現有的船隊構成致命威脅,恰好人多是玩家的特長。
“比預想的還快啊!”潘文靠在艦長室的床頭,看著天花板有點蛋碎。
他是個覺醒者,保留了第二世界前一紀元的記憶,在前一紀元的後期,他從幾個玩家口中得知了很多內幕。其中之一,隨著第二世界紀元更替,生產的環節也越來越複雜,最初時一件頂級武器只需要交錢後幾乎立刻就能到手,而到了雙子星傳奇期間,同樣的時間只夠做一把生活用菜刀,而頂級的,得自己找研究所投入專案資金慢慢等著。
大銀河時代處於第五紀元,潘文覺得按照流程複雜度的攀升速度,這些能夠把輕型巡邏艦當菜刀做的工廠,怎麼著得有個三五月才能完工吧,加上官方艦船替換佔用生產力,玩家群體普及需要更多時間才對。因為俺艦船後勤的複雜度來看,工廠不算手續,選址、規劃、集中所需的施工物資和人員、建造,哪一個都要點兒時間啊。
不管他怎麼想,MR241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巡邏艦船隊是不爭的事實,他必須更謹慎的保證自己不被大規模的玩家群盯上。
躺在床上想了很久,潘文作出一個冒險的決定——深入星雲。
作為一個正在重生中的星系,MR241星雲越靠近中心,小行星密度就越低,體積也越大。而這些能代表大量星晶礦石的寶藏,才是各大勢力爭搶的關鍵。
在外圍時大家都謹守著自家的超空間跳躍區間,有著相對的平穩和安全,往星雲中心的路上則大為不同,越靠近中心的小行星群運動週期越短,大家沒有多少時間留在自家方向挖掘礦石,索性佔著哪個是哪個。這種情況下,在同一個雷達掃描區域內出現三五個國家和個人勢力也不足為奇。
潘文的船隊規模還不大,去那種一旦交戰隨時會引起大量艦隊“圍觀”的地方純屬找抽。所以他只是相對深入一點,避開正常玩家的練級區即可,至於那些勇於開荒的高階玩家,雖然裝備更好,然而不容易形成規模的他們反而沒那麼大威脅。
眼看就要接近MR240的跳入圈,潘文不再猶豫,回到控制室指揮艦隊回收礦機往星雲內部飛去。
直接往星雲內部,大概每三百萬公里,就能觀察到比較明顯的環境變化,比如小行星平均直徑大一點,撞擊發生的更頻繁等。
向內移動了約九百萬公里後,船隊減速尋找礦點。
小行星更少,意味著礦產更為集中,很快,一個正在被其他人開採的礦點進入了潘文船隊的視線。
“Sir,標記的小行星表面有人造物反應,很可能是礦機。”
“沒有艦船?”
“我們正在找。”
“嗯,通知其他艦船,減少推力,降低推進反應。”被標記小行星的距離還遠,不管對方現在有沒有發現他們,該做的還是要做,起碼能儘可能少的為對方提供進一步的資訊。
小行星增大,且數量、密度的減少,讓他不再著意尋找無人的礦產,從別人手中拿到礦坑也不錯。
潘文從來沒指望過在MR241玩埋伏戰的只有自己一家,不過眼前這家做的太出格,連個充當誘餌的艦船都沒有,難道礦機能跨星系飛行不用補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