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掌步皆取自於人的身體,分別以手指、手掌和步子來計算,雖然計量起來誤差很大,但是怎麼說也是有了計數模式的雛形。
這時候的度量衡因人而異,對於度來說,一般還是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對於量來說差距更大,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相捧謂之掬,手有大小,怎麼可能準確?
其實舜帝和大禹等人都知道度量衡不統一所帶來的弊病,只是他們一直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度量衡要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才完成了最後的統一,距離堯舜禹湯這個年代來說還有兩千年的漫長過程,對他們來說,想要制定一個統一的度量衡,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五帝本紀》中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夏本紀》中記載:以禹帝身為度,稱以出。這表明大禹的夏王朝以大禹的身體為標準,已經推行了最早的法定度量單位。
唐豆聊的興起,瞬間穿越回空中別墅,拿回來一把尺子,向這三位老祖先講解起了現代的度量衡。
有了這把尺子為樣本,舜帝和大禹等人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他們知道,只要將這個標準推行下去,用不了幾年的時間,天下九個封地的度量衡應該就會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
大禹興奮的從懷裡摸出來一塊樹皮,用扁薄的石刀在樹皮上刻畫起來,看來唐豆剛才的話已經影響到了禹這位未來夏王朝的締造者。
看到大禹在樹皮上刻畫,唐豆一陣驚喜,急忙湊過去看大禹在樹皮上刻畫那些看上去像是符號一般的文字,開口詢問著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義。
大禹見唐豆對這些文字有興趣,乾脆用石刀在帳篷的地上將這些字一個個的書寫出來,一字一字的解釋給唐豆聽。
反正這個時期的文字數量也不多,只有幾百個字,剛剛能夠滿足日常記事所需,書寫出來也費不了多長的時間。
看到那些符號文字,唐豆急忙掏出手機,挨個字的拍照,又掏出一個小本子,將這些字認真地記錄下來,標註清楚這些看起來像是符號的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意義。
大禹看到唐豆感興趣,他冒著大雨跑到外面,不一會兒的工夫捧回來一個用於裝水的陶罐,雙手把陶罐遞給唐豆,用手指著陶罐上刻畫的十幾個文字,衝著唐豆解釋道:“亞父,這個陶罐上刻下的文字是……”
唐豆急忙攔住大禹,先是用手機拍下那些文字,馬上對比著剛剛記錄下大禹傳授的那些文字,一字一字的解讀道:“這上面刻的字是:洪斐氏納粟十七甕,薯三倉。”
唐豆抬起頭,望著大禹問道:“這個陶罐上的字是不是這個意思?”
大禹微笑著點了點頭:“亞父真是了得,這些文字正是洪斐氏收割後繳納地供後做作的記錄。尋常的時候,我們都是把這些重要的東西記錄在不易損壞的陶器上,一般的時候都是用木牌或者樹葉、樹皮來做記錄。”
手捧著這個用於記事的陶罐,唐豆忍不住哈哈的笑了起來。
解讀出來的公元前2300年的文字記錄,已經足以證明在4300年前中華民族就已經有文明存在,而不是他們認為的3600年,足足向前提前了700年,看這一回那些外國史學家們還有何話可說。
這些文字比甲骨文更提前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按照大禹他們記錄的方式,這些文字應該稱之為‘陶文’吧?
唐豆敢肯定,三位老爺子如果見到這個陶罐和這些文字,一定會欣喜若狂的。
不過唐豆自然不會滿足只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向前提前700年,上下五千年就是上下五千年,唐豆從舜帝等人口中已經得知這些文字也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在他們這一代又增補了幾十個進去,至於從哪一代開始出現的文字記錄,舜帝等人則無法給唐豆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們只知道從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有文字的記錄誕生了,舜帝自己就親眼目睹過百年前流傳下來的文字記錄,可惜,那些記錄在木牌上的文字卻無法儲存太長時間,至於記錄在樹葉和樹皮上的那些文字,更是過不了幾個月就隨著樹葉腐爛消失了。
不過,既然古人有把重要的事情記錄在陶罐上的習慣,那麼唐豆就有辦法令這些記錄著一段歷史的文字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