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女商梟> 第四十二章 治水計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二章 治水計3 (2 / 2)

在官員的權力弱化的同時,皇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力,必然就需要另一個階層的隊伍來輔助官員層級對地方進行管理,這時候,“吏”,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和政治集團,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關於吏的分類,那是相當的龐雜,各個職能機構,都有五花八門的吏員職位,處理機構的日常事務。

有人說:對於一個封建帝國來說,官員議政於廟堂,胥吏執政於江湖。

國家行政機構的運轉,無法離開龐大的吏員集團維繫,比如稅收、兵役、社會治安管理,以及各種國家政策,最終的基層實施者,皆為基層小吏。

但這樣一個龐大而重要的政治群體,社會地位卻很低下,在某些時候甚至不如他們管理的庶民:對於權力頂層的精英來說,他們是作奸舞弊的小人;對底層百姓來說,他們是為虎作倀的爪牙。小吏們通常成了穿風箱的耗子,兩頭不是人。躍升高層踏入官員階級無望,經濟收入也很低下,既沒前途,也沒“錢途”。不僅如此,還得承擔許多責任,催督稅賦、緝捕盜匪等等,不一而足,常常因此荒誤農事,嚴重的拖累家庭,妻離子散。

“差役法”行使千百年,雖略有變更,小吏有很小的機會能夠進入官場,但整個制度並沒有太大的革新。直到後來的宋朝王安石變法,提出了以“募役法”代替“差役法”,帶有了較大的轉變。不過,等王安石下臺之後,“差役法”重新復辟,這當然是後話。

於是,私心裡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其中那些腦經靈活的小吏,便開始藉助手中一星半點的權力,為自己翻身。

就拿負責水道疏通的小吏來說,只有頻繁地有這樣的差使,他們才能撈到更多的油水,而地方官員也可以向朝廷索取更多的撥款。只要事情不嚴重,這樣的灰色收入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只可惜,人心向來都貪得無厭,經年累月地以此法謀取錢財,終有一日,即便是想疏通水道,也以難於登天。這個時候,一場暴雨,一次大潮,都會釀成水道崩壞、壩毀田湮、生靈塗炭的慘劇。

想要根治此患,必須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慕容衝目不轉睛地看著紙箋上的字,又翻過一頁,第三張紙箋之上圖文並茂地講述了該如何懲治這群欺上瞞下的小吏:

鑄兩把十斤重的銅鎖,待疏通水道的小吏從水道一端進入後,用銅鎖將水道鐵欄鎖起,使小吏不能從此端逃離。然後令小吏在水道中行走,巡查使與抬著另一把銅鎖的衙役在地面上行走,到達水道的另一端出口,將出口鎖上。若水道暢通,小吏必然能順利地從出口處出來;如若水道不通,那麼小吏會在下一次水朝來襲時,自食惡果。

人人解釋貪錢貪利,可這一切若是拿來和身家性命相提並論,這些畏死的小吏必定會選擇後者——命都沒了,錢還有什麼用?

如此,一可拔出貪官汙吏以此騙取國庫銀錢的毒瘤,二可減少人為造成的水災人禍,三則太子若能以此鐵腕整治,必能獲得民心,且摘除燁王的彈劾。一舉多得,利國利民。

注:①出自賈誼的《過秦論》。

②關於“吏”的解讀,參照《一個帝國的生與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