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良伍艮倆兄弟,去那顧嫂處購餅。
餅,並也,溲麵合併之,謂“並”,後世變為“餅”;
也就是發酵了的老面,與麵粉混合,做成餅;秦漢餅、面不分家。
“湯餅”就是麵條、麵疙瘩湯、面片的統稱;煎餅便是烤、炙的麥麵餅;還有“胡餅”,是用油煎或者抹上油烤製出來的。
漢代之後,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跑到丞相王導家裡,王丞相家正在舉行“非誠勿擾”相親派對。
別人都儀表堂堂衣衫得體,偏偏王羲之袒胸露乳、光著膀子、躺那胡床啃“胡餅”,
想著漢末書法家蔡邕的書法——或者是想著出奇招迎娶白富美?
郗鑑太尉家的管家,也不知道收了王羲之多少好處費,就內定了他,給出了一個最高分;
最後郗鑑太尉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的大美女配給了光膀子王羲之。
——相親節目,果然有黑幕。
“東床快婿”這個典故便是這樣來的……奇了個怪了:光膀子都成了“東床快婿”、代表著“有品行、有才華的女婿”?
難怪後世一到夏天,滿街邊上都是扎堆的“膀爺”……太尉,您家還有多少個白富美的女兒?貧僧不僅僅可以光膀子,連上下都可以光頭,考慮一下唄?
還有一種餅比較高階,叫“髓餅”,裡面加了水果或者肉末,便是後世“鍋盔”的鼻祖。
這個時期發酵去酸技術,還不完善。但是任何一種成熟的技術,早期必定會有一個不斷改進、不斷進步的漫長孕育期。
成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麵,此刻出現在巴蜀地區,也不奇怪……
曹操的兒子都可以啃發麵餅,難道咱們就啃不得?
更何況巴蜀的釀酒傳統歷史悠久,其本身就涉及到發酵技術。
寧娘子口中的顧嫂,其人善交、好探物。顧嫂在南門外、越溪河邊碼頭上開了一家湯餅鋪子,供往來船傢伙計、碼頭力夫們就食。
據聞她家的煎餅,比別人家的更鬆脆些許且無酸味兒,想來是顧嫂摸索出來一套以鹼,中和乳酸的法子。
這個時期,北方的遊牧少數民族兄嘚,都知道往麵餅里加乳酪、加奶油了,更加聰慧的漢民先輩們,加一點原始的鹼水,過分嗎?
送走了寧娘子,文呈返身入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