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嘍!”王鳴心道這小子終於開竅了。
武英傑忽然雙膝跪倒,趴趴就給王鳴磕了三個響頭,道:“謝救命之恩!”
王鳴受了武英傑三個響頭,他說的沒錯,王鳴這一支招,諸葛古真原諒他,如果再讓攀上一位武道八重大武尊的關係,那反而就是因禍得福了。
武英傑給他磕頭,一點虧都不吃。
王鳴看武英傑興沖沖地下樓去,心中若有所感。
《樂育堂語錄》言:“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憐孤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候。”
武英傑的情況雖不能等同語錄中所言,但是他當初斥責諸葛古,讓他快快回武道館保命,是在緊要關頭存著一善念,諸葛古身為大武尊自然感念。
武英傑的所謂“陽生”,其實就是就是他的“一線生機”。
這才是武英傑最終可能得到諸葛古原諒的原因,當然,有了“負荊請罪”,而且廣為流傳成為美談,這個臺階遞過去相當給力,是錦繡添花之舉。
王鳴傾耳聽了聽,秦仙兒練習崩拳渾然忘我,他跟武英傑的一問一答竟似完全沒有聽見。
就練功的執著於專注,王鳴覺得這點他該向秦仙兒學習。
王鳴轉身回房,凝神靜氣,剎那間又進入“寂寂惺惺”的清靜之境。
清清朗朗,跟過去入定卻是不同的感覺。
王鳴並不就此認為清靜境就止於此,還有更深層次的清靜,真正到了那時候,真氣始成炁,乃是先天一炁,那才是真正的仙道妙法,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王鳴並沒有因為神隱術初成而得意忘形,受科技文明影響,他堅信實踐出真知,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神隱術,那就說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能時時刻刻保持“寂寂惺惺”的境界嗎?
蘇洵《權書》上所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這是儒生心性修行的標準,王鳴禁不住問自己,如果碰到危急關頭,或者看到師父、宋缺、秦仙兒自己關心的人陷入險境,還能保持“寂寂惺惺”嗎?
保持不了,神隱術就會大打折扣。
王鳴就琢磨著,就聽到樓下傳來諸葛古驚怒的聲音:“你要幹什麼?”
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