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然而仔細想一想,又覺得不太可能,畢竟以地球目前的科技水平,想要大舉進軍太空著實有點難度。要知道自從老米停止送人上月球以來,人類已經有五六十年沒有再上過月球,如今各國都在搞航天航空競爭,但送人去月球依然沒有實現。
更別說馬斯克搞的火星商業計劃了,SpaceX已經研究可回收火箭、大推力火箭,但是想要殖民火星,開闢火星基地,依然遙遙無期。
所以仔細分析之後,大部分人又看不清楚《太空展望》的意義了,似乎覺得這就是一檔科普欄目,刺激年輕人投身科學的節目。
不得不說,隨著諦聽系統上線,對網際網路大資料的管控越來越強,關於反重力技術等保密科技的封鎖,已經達到滴水不漏的程度。並且和以往直接遮蔽關鍵詞不同,現在有了諦聽系統的辨識,無關緊要的內容可以顯示,一旦涉及洩密風險,直接就消失不見。
……
就在《太空展望》做到第三十期的時候,時任華夏探月總工程師的歐陽院士,做客了節目,並在節目上宣佈,探月工程即將開啟新篇章。
“繼一期繞,二期落,三期回,四期南北極科考,五期無人科考站之後,我們即將展開探月工程的第六期計劃,這一期計劃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人、房、廠。人就是載人登月,房就是月球基地,廠就是氦三模擬開採工廠。我們計劃從2028年開始,到2035年完成,一共七年時間。”
“這已經確定了嗎?”沈唯興奮的問道。
歐陽院士笑道:“這個時間點只會提前,不會推後,實際上我們現在儲備的技術遠比想象中要強,太空時代距離我們實際上非常非常近了。”
“對了,我剛才聽到您說,氦三模擬開採工廠,我記得之前杜恪院士說過,氦三是核聚變的能源吧?”
“是的。”
“建立開採工廠,是不是意味著,氦三已經可以用來做能源了?”
“現在研究核聚變基本都會用到一些氦三,只不過地球上的氦三太少,需要人工合成。而月球上的氦三儲量很大,而在接下來的時間段裡,我國肯定對氦三有著大量的依賴,所以新的探月工程,氦三開採是重要計劃組成部分。”歐陽院士很想說,可控核聚變已經造出來了。
不過,為了既定的計劃,他還是忍住了沒說。
但這一期《太空展望》也透露了太多內容,尤其是七年之內完成“人房廠”三步走計劃,毫無疑問的透露出華夏的雄心壯志,也為《太空展望》這檔節目,找到了存在的意義。似乎之前的一切宣傳,都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探月工程做鋪墊,宣告向月球進軍。
然而真正的有心人,顯然並不這麼認為。
首先《太空展望》對月球的話題,佔比並不大,而且節目的名字叫太空展望,而不是叫月球展望。再說了即便是探月工程,也不值得這麼多院士級別的大牛來站崗,甚至連杜恪這樣的頂級科學家,都前來做客大談特談一番。更是從外星人談到黑洞,也就提到氦三時說了一下月球。
不過不管怎樣。
《太空展望》的第一季,到歐陽院士宣佈新探月工程這裡,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