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工作人員又看了看懸浮在半空中的巨大建築物,由衷的感慨道:“看到智慧空城一點一點升空,成就感真的滿滿當當。上次全體會議上,領導承諾,所有施工人員的名單,都會鐫刻在智慧空城的紀念碑上……想不到我馮成一個電焊工,竟然也能名留青史。”
如今的智慧空城專案,已經到了升空階段,各個建築物基本都已經建好了,正在低空懸浮以尋找缺陷。
每一座建築物的頂部,都有動靜兩態的波位器,既可以單獨形成杜恪領域,也可以與周圍波位器聯合,形成更大的杜恪領域。同時建築物的底部,則儲備著天尊能源模組與磁矩概念充電場裝置,確保24小時電力充足。建築物的主體結構,就是反重力動力龍骨系統,提供飛行力。
無數的筋斗雲系列飛行器,在智慧空城中進進出出,記錄懸浮狀態下的建築物資料,尤其是低速執行時的力學與材料,能不能承受,有沒有損傷,都是必須要記錄的。
畢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建造的巨型飛行物,需要在天空中長時間執行,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畢竟掉下來就沒救了。
“系統運轉良好,電力分配穩定,新材料的抗性達標,基本上可以宣佈智慧空城專案成功了!”高塔指揮部中,一名院士看著這陣子記錄下的資料,心情大好。
“從我們獲得反重力技術開始,基本上成功就是必然,只是沒想到會這麼提前。”
“現在只等十米球就位了,哈哈。”
“杜院士已經去了黃岸基地,相信十米球入駐智慧空城的時間不遠了。”
目前的智慧空城,電力系統依然由地面供應,沒法在天空中建造發電廠。而杜恪此次前往黃岸基地,就是為智慧空城解決最後的能源環節。
沒有能源的智慧空城,只是空殼子而已。
一旦有了充足能源,智慧空城說它是天空之城可以,說它是空中要塞一樣可以。
“杜院士,還有三天就除錯完畢,可以試通車了。想一想真的是激動,前年我還在研究怎麼提高人造太陽的溫度,現在已經開始製造小型化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了,真的是恍如做夢一般。”主持十米球的總設計師,是核工業的專家李院士核聚變領域的大犇。
在核聚變這個領域,沒有光籠技術之前,華夏就走在世界前列,有了光籠技術,更是突破天際。
“這幾天都沒睡好,想到十米球應用開,就感覺太空時代距離我們不遠了。”
“是啊,太空……”
“對了,李院士,五米球的預研進展如何了?”
“理論沒有問題了,但是對材料的需求非常苛刻,目前我們的鑄造工藝和材料強度,還不足以承受五米球的強大對抗力。”李院士搖頭,要把核聚變壓縮在十米直徑的球內,已經難如登天,現在還要進一步把它壓縮在五米直徑的球內,那就不是登天了,而是大鬧天宮。
杜恪嚴肅說道:“材料確實是大問題,這方面我會想辦法,至於五米球和一米球的預研,還是要繼續進行,可控核聚變的小型化,是華夏前進計劃長期而堅定的方向。”
“我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