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重力場?”杜恪挑眉。
“是的,利用反重力技術,我們實現了對磁場的最佳化,從而達到模擬重力環境的場景……不過,有點尷尬的是,這是磁場模擬,所以,對金屬物體有點不夠友好……不過我們還在改進中,會剔除這種不良的干擾,爭取早一天實現真正的人造重力場。”
總工略微有點尷尬,但杜恪卻是十分興奮的表示:“很好,技術可以慢慢探索,只要有了開頭,就有成熟的一天。對了,這項技術申請華夏前進計劃沒有?”
“正準備申請。”
“嗯,趕緊申請,我會幫你們遊說的,對了,我16號要去兵工集團,你們安排一下我要親眼看一看人造重力場。”杜恪說道。
眾所周知,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所以人體最適應的是地球的重力環境。
太空任務中工作人員會處於失重狀態,而長期處於失重狀態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並且失重環境下工作起來也麻煩不斷,上個廁所都要注意別把糞便灑了出來,萬一拉一肚子……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為了未來的長期太空旅行,人造重力場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很多科幻電影中,星際飛船都會設計成那種環形,然後不停的繞著中心點做離心運動,從而模擬出類似地球的重力環境。
這固然是一個解決辦法,但是旋轉部件對物體不平衡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各個艙室的質量不等,旋轉就會產生顛簸晃動,如果旋轉結合部位不夠緊密,甚至會產生斷裂的風險。畢竟這是用離心力代替重力,離心力是向外的,需要材料本身來約束它。
並且旋轉裝置也很難造的緊湊,所以星際飛船必然會造的很大,耗費更多的材料。
而一旦獲得了平面型別的人造重力場,這一系列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杜恪才會變得興奮。當然,人造重力場就像是汽車上的ABS防抱死系統,固然重要但並非必要。沒有人造重力場,用旋轉結構代替,一樣可以進行太空旅行,無非是風險大一點,造價高一點。
視訊會議時間並不長,杜恪也沒時間跟別人開個幾小時的會議,他聽取了兵工集團的幾項技術研究進展後,就結束通話了視訊會議。
一項一項檔案簽署後,才回去睡覺。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基本就是陪著水靜的父母爺奶,在廬州市周邊玩了玩。而這時候國慶黃金週也過去了,時間漸漸來到1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了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第二天。
杜恪來到了工兵集團的研發基地。
然後見到了人造重力場,這是一塊特製的鐵板,固定在大約兩米的高度,無數粗壯的導線與這塊鐵板相連,並在鐵板表面包裹上了絕緣橡膠。
“我們可以透過改變電流的大小,來調節人造重力場的磁力大小,從而模擬出不同程度的重力。杜院士,您注意看,我們現在放上一塊木頭在重力場下面。”實驗人員很快搬來木塊,接著開啟電源,透過調節電源,漸漸的,原本紋絲不動的木塊開始晃動。
接著,木塊克服了重力約束,直接飛起來,並掉落在重力場鐵塊上,就像是一塊吸鐵石把木塊吸住了,然後牢牢地束縛著。
但木塊並不是金屬,所以吸引它的是特殊的磁場。
杜恪看完之後,豎起大拇指。
這時候實驗人員說道:“杜院士,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人工實驗了。”斷電之後,木塊掉下來並被搬走,一名穿著普通衣服的工作人員站在重力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