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瑟西瑟養蟲計劃,已經開始實施。
而地球上,杜恪主持的智慧空城專案,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所謂技術先行,杜恪最先去調研的技術,就是可控核聚變,只有可控核聚變可以為智慧空城提供無盡的能源消耗。
所以他早早就來到了蘇省的灣田地區,世界上第一個聚變核電站,就位於這裡的黃岸基地。
黃岸一期的大型球狀光籠約束器建成時,杜恪還與一眾大領導一起蒞臨指導,如今黃岸二期的聚變核反應堆也已經建成,正在做後期除錯,隨時準備試通車。通車如果成功,那麼就能併網供電,源源不斷提供清潔能源了。
基地的一位負責人,陪同杜恪:“杜院士,說起來這次試通車前的準備,我們大家都是既緊張又期待,以前可控核聚變能突破一分鐘,都是值得慶賀的事情,現在卻是要長期執行。這可是一億度高溫,如果不是有皮球光籠,真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找到承受如此高溫的材料。”
為何要用磁場約束聚變核反應,就是因為沒有材料可以承受一億度的反應溫度。
實際上核聚變反應,有兩個主導因素,溫度和壓力。
溫度不夠,壓力來湊;壓力不夠,溫度上升。
太陽表面溫度只有六千度,中心溫度也不過兩千萬度,但是太陽卻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核聚變反應,就是因為太陽有極其強大的壓力,足以克服靜電斥力,讓原子間充滿活力,自然可以不斷維持聚變反應。地球人類沒法制造這麼大壓力,那就只能不斷升溫。
一億度高溫,可以保證聚變反應自發進行,所以這是可控核聚變的先決條件。
至少比起高壓來說,還是高溫更容易實現。
杜恪聽了負責人介紹這段時間黃岸基地的工程進度後,詢問道:“主體的工程製造已經快要通車,那麼小型化的技術論證,進行到哪一步了?”
“我們主要是分成三個組,進行小型化論證。第一個組論證十米直徑球狀光籠約束器下的核聚變反應,目前已經完成了前期的理論建設;第二個組論證五米直徑球狀光籠約束器下的核聚變反應,目前還在討論之中,幾組關鍵資料很難判斷;第三個組論證一米直徑球狀光籠約束器與鐳射協同核聚變反應,這個也還在討論,進展不大。”
理論上掌握了可控核聚變,就可以不斷透過修改變數,從而將聚變反應濃縮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但這裡面的技術難度是成幾何指數上升的。
到了一米直徑的超小型核聚變時,就不得不透過鐳射等手段進行輔助,否則無法維持聚變反應鏈。
“黃岸二期完成後,你們就要著手進行十米直徑的實驗了吧。”
“是的,部隊這邊一直在催促,第五艘航母怕是趕不上了,但是預留了反應爐的位置。海軍這邊希望‘十米球’可以在第六艘航母上直接安裝。”
“計劃趕不上變化,我覺得第六艘航母怕是要難產了。”
“啊,杜院士,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我們有更好的技術,可以直接上空天母艦了,到時候誰還要航空母艦啊。”杜恪笑道,未來的海軍恐怕已經不再侷限於地球藍海,而是面向星辰大海。
反重力技術帶來的變革絕對是滔天巨浪,比電漿炮、光籠技術、杜恪領域對軍事的加成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