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 第220章 院士拍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0章 院士拍片 (1 / 2)

華夏生物蛋白結構領域,有一對聞名遐邇的師徒,施院士與顏院士,都是大犇級別,其中顏院士目前還不是國內院士,而是米利堅外籍院士。

然而,或許是夏科大與水木大學的學術氛圍不同。

有點互相別矛頭。

杜恪並不是很欣賞施院士與顏院士的科研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大科學理念,認為國家就應該大規模投資生物大科學,然而最後卻是花高價買來大批冷凍電鏡,去測量蛋白晶體結構。

當然不是說不能做,這些基礎工作總要有人做,但做的同時不能只做解析、測量,還應該在此基礎上做出可以應用的東西,譬如指導藥物設計。

而不是埋頭就在那解析蛋白結構,snc論文一篇又一篇發表,花高價研究結構,結果給全世界做嫁衣,給羅米等生物強國的生物研究做嫁衣,然後別人以此開發出藥物,又要回過頭來華夏收取高昂的專利費。

說白了就是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服領域,不願意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

用冷凍電鏡解析結構這個熟練,又能狂刷論文,還費那勁去指導藥物設計幹嘛。

杜恪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採訪顏院士的,講她做的一個晶體結構,別人比她早兩週做出來,她有多難受。當時杜恪就覺得一點意思沒有,如果一項工作早兩週、晚兩週都能做出來,那麼它的原創性到底有沒有這種工作又註冊不了專利,那麼國家投資這麼大,到底為何

就是為了多刷幾篇snc嗎

就是為了爭一個國際排名嗎,爭一個我一年多少snc論文

杜恪還是科員領域新人時,也天天把snc掛在嘴邊,發表一篇.b都要在朋友圈炫耀一下,但是上升到現在的高度,他不是必要或者無聊,連論文都不願意發表了。

還是要做一些原創性的科學研究。

而不是包身工式的科研。

當然,你也不能說施院士、顏院士的工作不重要,反而這很重要,真的是利在全人類,人類只有掌握了這些蛋白結構才能據此製作出對應的藥物。但這就跟一個人發明了放大鏡,然後其他人利用放大鏡觀察各種小蟲子一樣,你不能說觀察小蟲子不重要,但杜恪更欣賞發明放大鏡的人。

同理,冷凍電鏡的發明者獲得了諾獎。

而施院士、顏院士的工作,大機率不會獲獎,因為他們只是冷凍電鏡的受益者。

不過能在全球這麼多科學家中,獲得現在的成績,施院士、顏院士的水平放在那裡,絕對不是瞎吹噓出來的。故此杜恪特意吩咐過,希望能將施院士招聘過來,一同參與輔助醫學院的建立。

但施院士要把理念也帶過來,這就不是杜恪能接受的。

實際上國內持有杜恪這樣觀點的院士不少,首都大學的歐陽院士,就在一次採訪中尖銳指出:“國內合成生物學的路,一開始就走偏了……一部分不理解合成生物學的人佔了合成生物學的資源,所以我對華夏的合成生物學是擔憂的。”

沒有指名道姓,但說的是誰大家都清楚。

要理解成學閥之間的傾軋,貌似也可以。

總而言之科學家也不一定都是互相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與道路,杜恪自然有自己的科學理念,他費心籌備的輔助醫學院與輔助醫學國家實驗室,必須在自己的理念下運轉。

……

時間很快就要進入7月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