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三天時間,陶勳就將杜恪的第三篇論文翻譯好,然後拿著論文徑直去了《化學物理學報》編輯部。
“老陶來了,可是杜恪的第三篇論文出來了?”編輯部的一名編委,一眼看到陶勳,就趕忙詢問道,這幾天大家都在等杜恪的論文。
被這名編委一喊,頓時不算寬敞的編輯部裡,所有編委都得到了訊息。
審理化學方向的編委倒是不怎麼激動,但是審理物理方向編委,全都聚集了過來:“陶教授,論文在哪呢,快給我看看,前兩篇論文把我興趣勾起來,一連在家裡面設想了好幾天,也沒想出來到底如何電子流與質子流分離,並且還能保持聚集態的穩定。”
“紙質論文就一篇,郵箱我發給了朱來軍,你們要的話讓朱來軍給你們轉發。”
“趕緊轉發啊小朱。”
“好的,我這就轉發。”朱來軍是編委中資歷最淺的,主要負責整理來投稿的論文,把各個方向的論文分發到真正的審理編委郵箱中。
接下來十幾分鍾時間裡,各個編委都在自己電腦前,認真的閱讀杜恪的第三篇論文《電子流中力的相互作用如何維持平衡》。陶勳閒著無事,蹭了一臺電腦,看起來新聞。沒等他看完一篇熱點,就被人猛地拍了肩膀:“陶勳,你有杜恪聯絡方式吧,趕緊給他打電話,把他喊過來。”
“啊,陳院長,您怎麼過來了。”陶教授趕忙站起來。
來人是《化學物理學報》執行副主編陳暘,華夏科技大學少年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百人計劃學者。
“我是執行副主編,我過來不是正常的嗎,陶勳,你來的時候我就聽到了,剛把杜恪的論文看了,很有意思,想跟他當面討論一下。”陳暘說道。
“好的,陳院長,我這就給杜恪打電話。”
陶勳很快打完電話,正好杜恪也不忙,就答應儘快趕過來。陶勳又讓一位工作人員,趕去夏科大門口接杜恪,最近門崗查得嚴,一般車輛人員不給進入。
等待的過程中,幾位審理物理方向的編委,圍在陳暘周圍,熱烈的討論起來。
“電子流的設想很有意思,而且前進廣闊,之前我一直詬病的地方在於,這就好像把水電解成氫氣和氧氣一樣,確實氫氣氧氣都是重要能源,但是能量守恆,電解的能量怎麼來。所以總感覺是脫離褲子放屁一樣,但是現在,看完這篇論文,我明白了。”
“老鄧,你明白啥了?”
“陶勳不是說杜恪有計劃進入電池行業嗎,我剛才忽然就想到,如何把電子流理論應用到電池領域,是不是就完美解決了能量守恆問題?充電、放電,這不就是電池的工作原理嗎,如果真弄出電子流電池,按照這個設想的結果,恐怕鋰電池要作古了。”
“老鄧的想法有道理,但是你考慮過沒有,制約電子流的條件太多,如何穩定維持恐怕就是巨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