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這一產業內幹過一年的都知道,導演每天的工作只有連個字開會!
不像真人電影導演那樣,需要組建劇組,也不需要搭景拍攝,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製作技術已經越來越高階,導演開會的時間,都大大縮減。
動畫製作的準備階段主要有幾個工作:確定概念、系列構成、人物設定、色彩設定、美術設定,物件設定。
此時,在夢幻工場內一間製作室內,正聚集了整個公司的繪畫好手,被李志凡召集起來開會,在這個近五百平方的製作室內,二十多個靈魂畫手正一邊繪製,一邊聽著李志凡的提議。
其實這只是所有畫手中的一部分,其實上目前預計的整個人團隊,光畫手就會有一百多人,這一百多人按照分鏡、人物、色彩、美術、物件分成了五組,其中屬人物這一組的畫手是最多的。
在大廳的正中間有一個近300k的超大螢幕,畫手繪製出的人物、構圖、場景、物件等,可以被顯示在螢幕上。
目前進行的就是這部動畫的第二階段,分鏡的製作。
第一階段是指令碼,不過只有很簡單的舞臺指示和人物臺詞,幾乎沒有提及任何關於畫面的東西。
而分鏡是確定大方向的主要一環,不過這也不用李志凡去畫,他只要提出概念,讓故事板畫手來完成就好。
這些畫手製作出的素材,李志凡會一頁頁的看,此時他就坐在螢幕前,盯著螢幕上出現的每一頁分鏡素材,雖然是分鏡,但是在這一環節就要大概的確定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要不然下一階段的畫手,會很困難。
“這個地方改一改!下巴再尖一點!”
“這裡的頭髮再卷一點。”
“這個不行,我想要的是那種豐潤一些的形象……”
其實美國的畫手大都是同樣的風格,而風格的詫異,只有在國家之間或是地區之間才能分辨。
比如日系的動畫走和風,港版則是和港漫風一樣,有很多線條,中國內地的動畫又是另一種風格,偏美工質感,且中國風濃厚。
美國動畫的風格就是金屬質感濃厚,且人物都是按照美國人自己的形象來設計的,在顴骨、下巴和鼻子這些部位會顯得特別大,身材也像美國人民心中幻想的那樣好。
當然,這只是普通觀眾的感受,而到了實際上的動畫製作中,專業人員肯定又是另一番不一樣的理解。
原本大家還以為李志凡會要求做一部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動畫,卻沒想到提出的要求,都是歐美系的,有些人不禁在心裡想:難道李志凡喜歡大洋馬?
除了繪製人物的畫手以外,還有繪製場景。
當一秒鐘有24張圖以上的時候,人的肉眼看起來就會是連續的影像。
所以在製作動畫的時候,一秒鐘就要有24張畫,一般一張叫做一幀,或者叫做一格。
基本好萊塢的所有動畫都是1秒有24張的,而且每一張都畫,最後出來的效果,才是大家在電影中看到那樣,工作量是相當的大。
不過夢幻工場的水平,已經進階到一個新的高度,科技改變了世界,也代替了很多畫手的工作。
現在的動畫技術高階到了什麼程度呢?
就是像玩體感遊戲一樣,設計好場景,然後將人物嵌入到場景之中,便可完成一幀圖畫,在同一場景之中,只需要嵌入不同的人物造型即刻,不需要整幅圖去手繪。
配音方面更牛,一部動畫製作出來,是沒有嘴型的,而配音人員在配音時,嘴型會隨著配音人員突出的字詞來變幻,最後製作出來的成片中,口型和臺詞是一模一樣的。
這一套設計可以方便配製各國的語言,這套技術目前也只有在夢幻工場有,別的公司也在研發,但成熟度都不如夢幻工場,所以夢幻工場每年有很多訂單,都是幫助其他動畫公司製作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