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臣們吃驚的,是李世明給獨孤皇后的諡號——文德。
諡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
通俗的說,諡號就是人們常說的“蓋棺定論”,對死者來說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所規定的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來選擇,按照種類來分有三種:“美諡”、“平諡”、“下諡”。
美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在“下諡”中,又包含“惡諡”這種最為嚴厲的斥責。“惡諡”源自周厲王,因“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暴政被諡為“厲”。
毫無疑問,“文”和“德”都是美諡,尤其是“文”字。本朝認為認為“文”是最好的諡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諡裡,也沒有哪個諡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聖上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諡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諡號,才能表現出獨孤皇后的盛德。
讓群臣們如此惶恐的,是因為聖上給獨孤皇后加的是“復諡”。
根據春秋禮法,單諡為正,雙諡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諡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覆諡,所以復諡極為罕見。在此之前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賜了復諡“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諡。
再者,從皇后來說,史上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是漢宣帝皇后許平君。儘管之後的一些皇后諡號是兩個字,如李世明的生母穆皇后諡號“太穆”,但這並不算復諡,而是屬於“從諡”。
從諡,指的第一位一字本諡加一字從夫諡,自光武帝劉秀皇后陰麗華起。劉秀比陰麗華先死,諡號為“光武”。陰麗華死後,諡號為“烈”。其子漢明帝劉莊時期永平年間上諡,把自己老爹死後的諡號“光”字冠在其前,因此陰麗華的諡號為“光烈”。再如:李世明的生母竇皇后比高祖先死,她的諡號是“穆”。李世明老爹死後,諡號為“太”,因此竇皇后諡號成為“太穆”。也就是說,從諡基本上就和“隨夫姓”一樣的道理。
而“文德”二字,皆為主諡。以“德”不足道盡獨孤皇后之品,直接加上最為尊崇“文”諡,皇后雙主復諡史無前例。
李世明似乎沒有聽到獨孤無忌的話,繼續說道:“刻六駿雕像,下功臣陪葬詔。太平觀內造原始天尊像,入太廟享《光大》舞樂。”
群臣面面相覷,驚得說不出話來。
這句話說了四件事,一件比一件驚人。
第一件事,刻六駿雕像。李世明馬上取得天下,先後乘騎六匹駿馬,在統一中國的大業中,曾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六匹戰馬,均以西域國語命名。分別為:颯露紫,什伐赤,白蹄烏,青騅,特勒驃,拳毛騧。
這六匹駿馬貫穿了他的一生,是他最為心愛之物,到現在不是戰死就是老死。之前,由閻本德繪製六駿圖,就是愛不釋手。下令將它們刻石立碑以作紀念並不為奇,而是這個時間點。
按道理來說,這種最為心愛之物,應當作為自己將來的陪葬。也就是說,這句話中隱隱透露出李世明本人也想將來葬在那裡。
如果第一句話說得還不夠明顯,那第二件事就相當於直接挑明瞭。下功臣陪葬詔,讓功臣們將來也葬在附近,這就絕不是皇后陵的規制了。
這句話無疑說明,李世明公然下詔自己將來安葬於此。
問題是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帝后合葬之事,李世明這又是要開史之先河。
第三句為文德皇后造元始天尊像,二真夾侍,擬香園之妙,寫空歌之儀。隱隱露出尊封神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