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蕭何而言,忠於的是“劉氏王朝”。至於劉邦選哪個兒子接班,完全是皇帝自己家的私事。作為丞相,他是絕對不會干預的。
因此,在這件事上想說服蕭何來幫自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那能做成這件事的,就只剩下一個人。漢初三傑中的最後一位:張良。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
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他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採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漸漸淡出政治舞臺。近兩年來,更是醉心於黃老之道,天天琢磨養生之類的玩意。
呂后從中看到了機會。
“明哲保身”的核心是什麼?不是“明哲”,而是“保身”。
保身又是什麼?通俗點說就是:怕死。
所以這次呂后上的手段是“威逼”。她讓自己的哥哥呂澤劫持張良,逼著他獻計。
被劫虜的張良苦著臉說道:“這事找我真沒什麼用。那時候打仗困難的時候,確實會對我言聽計從。可現在天下已經安定,陛下因為自己喜歡而廢長立幼,我去再怎麼說也沒用。”
呂后微微一笑,對著呂澤使了個眼色。
呂澤立即會意,拿起毒酒對著張良作勢欲灌。
張良趕緊叫了起來:“且慢!我話還沒說完啊!”
呂澤停住了手,望著張良。
張良嘆了一口氣之後說道:“我去說沒有用了,但我知道誰能搞定這件事。”
“誰?”呂后也不廢話。
“商山四皓。”張良也不賣關子了。
“商山四皓又是誰?”呂后追問道。
張良解釋了起來。
商山四皓,指的是隱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長的高士。陛下對他們極為看重,多次派人去請,卻始終請不來。
如果能把這四個老頭請出山,讓他們天天陪著太子,特別上朝之時讓陛下看見,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呂后不禁又問了:“可是,這幾個老傢伙連陛下都請不動,咱們去能請動嗎?”
張良答道:“這個無須擔憂。他們之所以不出山,是因為陛下怠慢讀書人。只要太子能以晚輩之禮去請,一定能請出來。”
呂后大喜,立忙依計行事。
果然不出張良所料,按照他的說法去做,這四位高士竟然全來了。
此時的朝堂之中,儘管以太子太傅叔孫通為首的臣子以死相諫,逼得劉邦假裝聽從。但在劉邦心裡,廢立太子的想法毫無改變,只等時機成熟。
這一天早朝時,劉邦發現太子身邊有四位八十多歲的老人。
這幾個老傢伙鬍鬚、眉毛都白了,服裝、帽子非常講究。
劉邦感到很奇怪,於是就問了:“你們是誰?怎麼之前沒見過你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