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有一種比瘟疫都還厲害的東西,叫做“群體性恐慌”。
當主將被殺的訊息傳播開來之後,交趾兵就陷入了這種恐慌之中。
龐邦興戰鬥小組連自己都搞不清楚,東追西追的又衝上了西山,佔領了制高點。
這也是沙巴區域敵軍最後一個制高點。
拿下制高點後,龐邦興就看到了追剿敵軍的我軍大部隊。
龐邦興大喜,立即在山頭點燃了樹木。
看到西山上滾滾青煙,敵我雙方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鬥已經進入了尾聲。
接下來我軍要做的,就是清掃戰場了。而對沙巴交趾士兵來說,要做的就是儘快逃命。
全線潰敗的交趾士兵遇到了後面的武筍甲本部的結果就是“逃兵死”。
量變引發質變。
沙巴本身有三千守軍,武筍甲帶著來救援的總共有七千人,然後分了四千投入戰場。
直接在戰場上被消滅的,到目前大概有兩千多人。
也就是說,現在的潰兵數量總數在五千上下,而武筍甲本部是三千人。
武筍甲本部對逃兵們毫不手軟,殺起逃兵來的那狠勁,甚至比漢軍還強。就這麼短短的時間內,就殺死了一千多前方逃回來的同伴,幾乎都要趕上漢軍在戰場上消滅的數量了。
當潰兵的數量大到了一定數量時,武筍甲的無情鎮壓激起了反抗。
倖存的幾千憤怒潰兵朝著武筍甲軍陣中衝了過來。
武筍甲知道,現在已經無法遏制軍隊的潰散了。
潰兵們與本部已經混在了一起廝殺。那場面,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血流成河。
武筍甲高聲大叫:“撤退,全軍撤退!”
儘管這個命令傳了下去,但這種混亂中的“撤退”,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