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唱完後,秦曉鸞笑著說道:“楊部長真有文化。”
楊不羨自嘲地笑了一下,然後問道:“班主,你知道這首歌出自何處嗎?”
秦曉鸞搖搖頭表示不知。
楊不羨說道:“那我給你講講吧。”
秦曉鸞拍著巴掌說:“太好了,謝謝楊部長。”
楊不羨緩緩講了起來。
這首歌叫《瓠子歌》,詞作者叫劉徹——漢武帝劉徹。
漢人之所以被稱為漢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歸功於這個人。
元光三年,黃河決入瓠子河,淮、泗一帶連年遭災。
元封二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卒萬人築塞,下令以薪柴及所伐淇園竹所製成的楗堵塞決口,成功控制洪水。
這首詞就是當時劉徹親臨黃河決口現場的即興詩作。
僅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描寫了猖獗的水患,以及降服洪水的功績。
但如果結合到作者本身和當時的背景來看,其中就另有深意了。
楊不羨說這些話的時候,嗓音低沉而有磁性,一下子就把秦曉鸞吸引住了,連忙問是有哪些深意。
“班主是如何評價漢武帝的?”楊不羨突然開口問道。
秦曉鸞一下子語塞了,這個問題實在不那麼好評價。
又或者說,漢武帝那個人實在很難用“功過”“對錯”“好壞”來評價。
一方面,他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可謂功勳昭著。
但另一方面,崇信方術、作風奢侈、窮兵黷武、爆發巫蠱之禍,這些事也是他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