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挖幾個窯洞雖然提高了產量,但也有一個弊端。
要想幾個窯洞同時開工,就必須有相應的人手,不然光靠段飛父子能做多少?
請到的那些臨時工,在段飛父子的指導下做點力氣活還行,若是指望他們去做有一點技術含量的事,基本上不可能。
也就是說,段飛父子除了關鍵性需要保密的工序自己動手操作之外,其他的時間應該用在指揮工人做事上。
這麼一來,他們就需要不斷的在各個窯洞之間巡查。
按現在的這種做法,就要從一個窯裡出來,然後繞到另外一個窯去。
不僅辛苦和浪費時間不說,如果遇到比較急的事情,還有可能耽誤。
還有就是,丘陵的另外一邊出來的成品磚,需要用人挑著繞過整個丘陵,才能運到這邊上車,然後到大路上去。
秦曉鸞的想法是,把整個丘陵挖成烏龜狀。
四隻腳和尾巴就是五個窯洞,頭部這一條作為進出的通道。
烏龜的腹部則是總控制室,這樣的話段飛父子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達其中任何一個窯洞,而且解決了運輸的問題。
段飛聽後拍著手說:“秦班主你真的是個天才!這個方法完全可行。”
說完就補充了起來。
這個小丘陵是個土堆而不是石山,秦曉鸞的這個想法也費不了特別大的工夫。除了秦曉鸞自己提到的那些好處之外,還有其他好處。
比如,原本是要在每個窯洞前面都要設立地點,用於和泥制胚等工序。但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集中管理,又會大大提高效率。
秦曉鸞說道:“對了,你提到效率,我昨晚想了一些方案。你看會不會有用?”
對於匠人來說,專和精二字缺一不可。
不管是剛剛入行的新手,還是做了一輩子的老師傅,在技術方面都是越專越好、越精越好。
因此可以把制磚的工序環節細分,每個環節都是一幫固定的工人一直做那個。
如果再儘可能地標準化、規範化操作,產量和質量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比如制胚環節,可以劃定一個製造胚區。常用規格的磚,就在一個大方框裡設定出相應規格的小格子,工人只需搗實即可。
接著,秦曉鸞將從挖土一直到成磚,包括每個環節的質檢,各個環節廢料和次品的處理等等說了出來。
聽完秦曉鸞的話,段飛一下子猛地跪到地上,把秦曉鸞嚇了一大跳。
“秦都料神乎其技,有如祖師爺再世,請受小人一拜!”段飛說道。